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是学校深入推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融合发展关键之年,更是冲刺“双一流”的决胜之年。在这个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重要节点,谋划好、部署好全年的工作尤为重要,需要全校上下锚定一流目标,汇聚奋进合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创建再上新台阶。
一、以“归零心态”落实抓细,吹响一流创建“冲锋号”
“双一流”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支持学校“双一流”创建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当前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备受师生期待、社会瞩目。自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以来,学校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作物学、兽医学的关键指标、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已具备入选“双一流”的竞争优势。在全省“双一流”创建学科中期评价中,两个创建学科分列第一、第二位。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校师生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结果,为我们“冲A入双”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全国教育大会均传递出“双一流”扩容的强烈信号,这是创建成功的有利因素。同时也要看到,对标高等教育界普遍预研预判的第三轮遴选指标体系,对比同类竞争高校、省内竞争高校的突出优势,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当前火爆全球的《哪吒2》中有句经典台词:“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软肋,而是敢于直面软肋。”在“双一流”创建过程中,我们对短板和不足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精准发力,瞄准不足、补上短板。当前,创建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虽然我们前期的基础良好,但挑战更不容忽视,必须以“归零心态”进一步梳理总结、查漏补缺,把握关键、落实抓细。
——奋力一搏、全力冲刺。“双一流”扩容并不意味着降低标准,反而会因更加激烈的竞争而拉高标准,稍有放松就会失去竞争优势,甚至错失机遇。我们的决心、斗志和毅力,将直接决定战役成败。要拿出奔跑、冲刺的姿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决战决胜的精气神,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坚决打赢“双一流”创建攻坚战。古人云,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达。下一步,我们要抢抓“双一流”扩容的历史机遇,以奋斗者的姿态、冲锋手的果敢、实干家的担当,与强者争、跟快者赛、向高处攀,持续打造和推出更多的“双一流”创建成果,引领创建活力如潮水般奔腾不息。
——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全力补短板、强特色,在精心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上凝心聚力。要围绕“双一流”创建重点任务,细化工作举措,绘制好规划图、施工图、作战图。要确保创建工作路径清、措施实、落点准,切实做到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强。要提升执行力,学会“把目标拆碎了揉”。做到目标“像素级拆解”,进度“可视化呈现”。同时,要运用“复盘黑匣子”的方法,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真正把“双一流”创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倒排工期,加速推进。加强对评价标准的动态研判,列出时间表、打好提前量,制定项目化清单,把重点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一步一个脚印达成目标任务。校党委将以专题会、推进会、现场会等形式,对阶段性重点工作研究部署、跟踪问效;推动各单位各部门自我加压、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要运用好“四季看变化”的工作机制,坚持“春看谋划、夏看推进、秋看攻坚、冬看蝶变”,推动“双一流”创建月月有变化、逐季有提升。
——统筹资源,协同攻坚。“双一流”创建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各个要素之间关联耦合非常紧密,唯有统筹协调才能深化共进。要进一步落实好“学科特区”政策,按照“三圈层”学科体系构架,用好“双一流”创建项目库等抓手,健全务实管用的协同发力机制,推动高层次人才、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奖项等资源向两个创建学科汇聚。要统一思想,运用好“极化效应”“淋水效应”,推动各学科学院共享创建资源、共担创建任务,不断提升创建学科核心竞争力。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站位大局、躬身入局的责任感、使命感,确保全校“一盘棋”,打好“合力牌”。
二、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打好创新发展“组合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是系统思维的体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要树立辩证治理观,妥善处理内涵与外延、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成本与效益、发展与安全、当下与长远等各种关系,统筹做好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工作,打好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河南农业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决胜之战,也是一场奋起追赶的荣耀之战。我们既要描绘好发展蓝图,也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更要顺应好师生期盼,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整体进位。
——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配齐建强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工作队伍,培养思政工作行家里手。突出“马+农”优势特色,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农文化和思政文化元素,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突出农科特色,加强耕读教育,发挥科创竞赛、科技小院、农创空间、产业企业作用,用好田野大课堂、实践大舞台、网络大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
——把握融合发展这个历史机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融合发展,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重要路径。要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高质量创新发展,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优质资源在河南布局、在联合研究生院布局提供倾力支持。要优化联合研究生院运行机制,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强化融合发展实体建设、体系建设、内涵建设、品牌建设,以国家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学科体系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抓好共同设置前沿基础与新兴交叉学院、共同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等几件大事,向着打造新型研究型大学目标坚定迈进。同时,要贯彻好省委省政府推进“校院谷”教学科研融合改革精神,落实教学科研“融合互促”、重大平台“引领带动”、专家人才“双跨双聘”等举措,加速全省农科教资源向学校汇聚。
——夯实人才引育这个强校之基。学校的发展“首要在人才、首位靠人才、首先看人才”。营造“如鱼得水”的人才生态,提供“如沐春风”的人才服务,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应尽之责,也是责无旁贷的分内之事。要始终重视并尊重人才,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让每一位人才在河南农大这所希望之校贡献智慧、成就事业、收获幸福。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打造现代农业领域重要人才中心。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以高水平人才引、育、留、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育并举、定向引培、以育为重,力争在院士、青基A类、“长江”学者等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引育上实现新突破。要着力实施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要优化人才环境和服务保障,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各类人才在学校安心工作、发挥才智。
——激活创新驱动这个第一动力。要落实“四个面向”要求,持续扬优势、补短板,推动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要强化创新团队建设,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确保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稳定可持续。要持续构建高能级平台体系,在获批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基础上,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写好建设“后半篇”文章。要一体推进省级以上重点重大项目库、科技成果储备库、创新人才库等“三库”分级分类建设,强化跨学科、跨团队协同攻关,紧盯世界农业科学前沿,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擦亮社会服务这个金字招牌。“农业强省有农大”是最醒目的形象标签,是一张自带流量的“金名片”。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嘱托,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的需求,发挥好学校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重大灾害应急、新型产业模式培育、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鲜明优势,主动融入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农谷建设,支撑河南粮食高位再增产。要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高效转化和推广应用,贯通产学研用链条。要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建强联合产业研究院、特色行业学院、校企研发中心,助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三、以“家校情怀”淬炼作风,绘就干事创业“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厚植家国情怀,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农大是每一个农大人的安身之所和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所有农大人的美好愿景和共同目标。要大力弘扬“我和我的农大”时代使命,让师生在农大找到成长之所系和干事创业的根据地,找到扎根农大、奋斗发展的理由,坚持“一个校、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定赢”的“五个一”家校情怀,共同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干事创业氛围,推动农大实力更有量、品牌更有名、奋斗更有劲、发展更有势、幸福更有感。“我和我的农大”,体现了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对“人在大学中的定位、人和大学的关系、人对大学发展的价值”的深度思考。每个“我”与农大之间都是深关联而不是浅关系,是置身事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关系。构建人与大学的命运共同体,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才能行稳致远。大学发展的宏大叙事往往是由一个个普通师生的奋斗组成,只有汇聚每个小我的微观努力,才能推动农大的宏观前行;只有每节车厢都充满澎湃动能,农大这列高铁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风驰电掣。我们坚信,在“我和我的农大”的奋斗篇章中,每个农大人的样子,就是农大的样子;每个农大人的坚持,就会汇成农大最快的脚步;每个农大人的成长,推动着农大的精彩蝶变。
——营造团结奋斗的浓厚氛围。人心齐,泰山移。一所大学,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荣辱与共、上下同欲,必须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为学校事业发展汇聚力量。农大是我们共同的家,要将学校的发展视为己任,把学校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自觉追求对学校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积极参与到学校“双一流”创建、融合发展等工作中去,与农大共成长,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找准坐标、实现价值。
——淬炼师生为本的优良作风。对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师生发展是本,本固才能枝繁。以心换心,赢得民心是重要的方法论,以师生为本一定要落到实处。只有在办学治校中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意识,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导向,才能建设有温度、有活力、有品质的和美校园。要提升师生的参与感、融入度,使师生成为谋发展、促改革的主角,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要感知师生冷暖,加强人文关怀,把师生的“心上事”当做我们的“上心事”,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让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效更多惠及师生,使学校有为与师生有感之间的逻辑哲学成为办学治校的底层理念。
——深耕爱校荣校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百廿农大的厚重文化,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农大人成长的动力源泉。要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激发师生的文化自信,为事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要实施弘农文化工程,推动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自觉担负起弘农爱国、厚生丰民的职责使命。要彰显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讲好农大故事,讲好躬耕田野的故事,讲好先进群体的故事,讲好支撑重大战略的故事,让我们的优势特色成为师生人人传唱的“校园流行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农大好声音”,激励每一个农大人爱校荣校、砥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