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治,字策三,男,湖北黄陂人,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1901年8月20日生于湖北黄陂县东乡涂家湾。1915年,考取北平清华学校。“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拦,参加游行,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礼。1924年,与同班同学周培源一道赴美留学,他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研究院攻读作物育种学和植物病理学,获博士学位。
1932年至1934年,涂治任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涂治任院长期间,重视教学和科研,聘请有名气的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他较早提出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的主张,专门设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处,并在高等农学人才的培养教育方案中强调本科学生必须掌握一、二种现代农业技术的实际本领,为将来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出贡献。他对农学系青年教师刘葆庆的小麦优良品种育种试验给予宝贵支持,将其在美国攻读博士的有关资料全部给了刘葆庆。

(刘葆庆(1904—1978),字祝宜,河南修武人。小麦专家,1927年毕业于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留校任教,原河南农学院教授。)
在我校工作期间,涂治与中共地方党组织成员乐天宇交往甚密,接受了马列主义新思想,开始积极主动为党工作,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为党的外围组织“抗日训练班”讲课。
他不仅治学严谨而且政治思想敏锐,在进行教学科研的同时,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他全力支持进步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并亲自投身到斗争洪流中去。

(乐天宇(1901—1984),湖南宁远人,中国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南泥湾”的发现者、开垦倡议人。1931年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大学办学受到严重影响。1934年7月,东北大学农学院停办。东北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在教授许振英、林世泽的率领下,南下开封就读于我校。除四年级学生借读毕业外,其他年级学生均以转学办法正式成为我校学生。
1939年4月,涂治进入新疆,历任新疆农学院教务长、院长和八一农学院院长。
1942年,反动军阀盛世才将涂治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经受了3个月的严刑拷打,导致腿部致残,直至1945年才被保释监外医疗。出狱后,涂治便积极参加地下革命组织“战斗社”的活动,利用家中一台旧收音机,每日秘密抄收延安新华社的广播电讯,在《战斗》周刊上登载,或印刷传单散发到全疆各地,唤起新疆各族人民的革命觉悟。
在党的协助下,1949年8月,他秘密飞往伊宁,与中共中央联络员邓力群共同商讨和平解放新疆的若干重大问题。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涂治荣获西北野战军政治部颁发的 “毛泽东奖章”和“人民功臣勋章”。
1949年9月,涂治出席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会后,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到机场为新疆代表团送行,并在候机室与涂治亲切交谈。1950年1月,涂治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名战士,涂治同志以更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了中国革命建设的伟大洪流之中。

新疆农业大学内涂治的塑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涂治一直担任新疆农业厅厅长、八一农学院院长和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他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方针,坚持走农林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重视发展农业科研事业,强调因地制宜地解决新疆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建立了农科教体系,促进科研、生产、教学相结合,为新疆农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翻译出版过近百万字的农业科技丛书和专著,撰写过51篇学术论文。涂治曾荣获西北野战军颁发的“毛泽东奖章”和“西北解放纪念章”等荣誉。
提起新疆农业,绕不开一个名字——涂治。虽然已故46年,但他爱国爱党、奉献新疆的事迹依然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涂治殚精竭虑为新疆农牧业发展规划的蓝图,如今在天山南北已变为现实。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76年3月,涂治因病逝世,享年7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