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我和我的农大 > 出彩农大人

郭须静:赤子报国之志,传播科技之光!

时间:2025-03-31 15:51:06 阅读:


郭须静(1890—1933),河南省唐河县人。1909年考取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20年赴法国留学专攻园艺。1923年回国后于1925—1927年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

1909年郭须静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李大钊晚入学两年。入校后即加入新建立的北洋法政学会,因擅长写作入选李大钊等人创办的《言治》月刊编辑部,与李大钊结为好友。

在李大钊的影响和帮助下,郭须静在《言治》月刊上发表了自己的问世之作《愤世篇》。他的《愤世篇》颇有气势,与当时李大钊的思想也基本相通。

1913年春,中国社会党在天津成立支部,推选李大钊为总务干事,领导全面工作,郭须静被推选为干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接触了马克思的学说,开始了新的思想探索。1913年8月7日,袁世凯命令取缔全国各地社会党并进行搜查。郭须静在社会党遭到查封后,与李大钊一起到其家乡避居。1913年9月,李大钊邀郭须静一同攀登家乡五峰山,在赴日留学之前游览一下祖国大好河山,从此一别4年。

1917年11月,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不久,就推荐郭须静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职员。郭须静帮助李大钊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资料,并为北大图书馆办成宣传新思想的阵地做出了贡献。

在李大钊的直接影响下,郭须静开始翻译介绍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理想家的社会主义》一文发表在河南开封冯友兰的《心声》杂志上,成为中州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先声。1920年7月,郭须静考取河南省公费留法学生资格,赴巴黎,选攻农学,希图振兴中国农业。

1923年,郭须静由法国留学归来,没有再返回北京到李大钊身边工作,而是到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从事农业科技教育,传播园艺科技,西红柿在中原的推广普及就始于此。

郭须静留学回国时,特意挑选了四木箱的香蕉苹果和玫瑰香葡萄接穗插条带回国内。他把这些新品种引种到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园艺场内,带领学生精心管理,使其逐渐适应当地气候和水土,在中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管理学校工作的同时,郭须静也不忘为学生传授科学技术。他开设的园艺课,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安排12个实习项目,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实习时间穿越春夏秋冬,内容涵盖嫁接养护,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嫁接和种植技术。 郭须静在繁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之余,仍每天坚持在农场劳动半天,把自己的精湛技术传授给农场工人,工人们无不夸他是一个“农工神手”。当时人们还只是把西红柿当作观赏植物种植,他把管理和烹饪西红柿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农场工人,蔬菜市场上才开始出现西红柿。后来,西红柿在郑州、洛阳、新乡等地进行种植并逐渐普及到中原大地,成为夏季畅销的蔬菜品种。

1927年后,郭须静先后在上海劳动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工作,并参与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他精湛的园艺科学技术随他一路传播,造福于民众。1933年9月27日,郭须静突患脑溢血症,猝然病逝于武功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处。 郭须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一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为祖国园艺科技教育事业而献身的一生。他那追求真理之心、忧国忧民之情,赤子报国之志、传播科技之道,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勇扬“弘农爱国”精神,勇探现代农业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