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南繁硅谷,全球不可替代的种业芯片,一位学术大师,在这里实现了他终生的理想,这里也见证了他历经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执着,为抗日救国,吴绍骙放弃明尼苏达州先进的农学环境,绕过前线的炮火回到祖国。此刻的中华大地,山河破碎,他萌生了追随党、加入党的的初心。信仰的灯塔,越发照亮他心中共产主义的信念,也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六十年弘农爱国,五十载入党梦想,吴绍骙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吴绍骙雕像在河南农业大学
吴绍骙先生(1905-1998)的铜像静静伫立在农大文化路校区的图书馆门前。他手托着沉甸甸的玉米穗,是在继续进行着尚未完了的科学研究,亦是象征着蓬勃发展的玉米科研事业。伴随着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嘹亮歌声,作为历经五十年不懈追求、临终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看着繁花似锦的校园,看着自己的学子畅游于知识的海洋,老人家慈祥的脸庞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萌生入党愿望

吴绍骙与学生探讨问题
1938年11月,在美国留学的吴绍骙先生为抗日救国等不及参加博士学位授予典礼,放弃了明尼苏达州良好的研究条件,避开日寇封锁,绕道香港、河内,经昆明回到祖国,将所学的科技知识奉献给祖国人民,实现了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吴绍骙与弟子陈伟程在玉米试验田授粉(1957年)
1948年,他放弃南京金陵大学的盛情,毅然来到河南开封,受聘河南大学农学院任教。1950年加入民盟。在工作中,他亲眼看到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为国家民族谋富强,亲身感到共产党依靠知识分子,尊重科学技术,思想深处萌发了由追随共产党到加入共产党的愿望。
为入党创造条件
要入党,就要创造条件,以实际行动入党。
在政治思想上,吴老有“三条纲”:牢记党的嘱托,践行党员标准,报答党的恩情。1962年在中南海,周恩来总理曾对他说:“大办农业,多为祖国培育良种!”他牢记总理嘱托,努力为国家建设育人才,为农业发展做贡献;他不是党员,但能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向党看齐。他常说,自己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党指引他走向光明大道,是党给了他服务祖国的机会,所以要加倍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研究生招生,吴老有资格有条件招收博士生,可他坚持招收硕士,扎扎实实为培养博士打牢基础。
在业务技术上,吴老有“三板斧”:提出以发展玉米间品种杂交种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先导,这一思想开创了解放初期玉米科研的新局面;率先倡导推广应用玉米综合品种;开辟南北穿梭育种的先河,建立作物异地培育理论。



吴绍骙“三板斧”理论报道
这三板斧,以东方农业智慧的精髓,发挥了共和国制度的优势。该理论使作物育种时间缩短了一半,随即普及到水稻、花生、蔬菜等作物的育种,开辟了改变世界农业格局的新蓝图,直到现在对全国的作物育种理论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吴绍骙先生与学生观察试验田
听从党的安排
民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从事文教界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民主党派。吴老从解放初期就是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在号召盟员及盟组织联系群众,做好岗位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并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献策出力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吴绍骙先生与学生观察积极讨论
对照党员条件,吴老已经具备了入党的资格,但是考虑到吴老是省民盟主委,在文教界中和上层知识分子中有极高的威望,党组织认为,就科学贡献和个人魅力而言,更需要他在党外发挥作用。他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安排,长期留在党外,但在各方面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思想上早已入了党。
不懈追求终成真

吴绍骙先生进行入党宣誓
吴绍骙先生对党有着执着追求,他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特别是考虑到自己年岁已高,于1990年、1993年、1997年又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反复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夙愿。
终于在1997年6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由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等领导亲自谈话,期待半个多世纪的吴绍骙同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吴绍骙与领导握手
入党后,他积极交纳党费,参加组织活动,更加忘我地工作。在他93岁生日时,居然甩掉轮椅,拄着拐杖,在老干部修养处召集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研讨拓宽杂交优势理论利用等问题的新设想,把祝寿会变成了学术研讨会。这也是吴先生最后一次召集会议,离他去世仅有一个多月时间。
六十年弘农爱国,五十载入党梦想,吴绍骙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忠诚与担当”。1998年3月30日,一代科学家的奉献人生落下帷幕。在吴老遗体的告别仪式上,一面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先生的遗体上。
当日,一场春雨洒向中原大地,仿佛中原农民对失去一位大师的痛惜,更像是上天以这种方式对这位大国脊梁深情地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