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我和我的农大 > 我和农大

弘农爱国 厚生丰民——河南农业大学百廿家国情怀背后的文化基因

时间:2025-03-31 17:12:24 阅读:

在河南农业大学的文化词典里,家国情怀触目皆是:办学理念是“厚生丰民”,办学精神是“弘农爱国”,人人传唱的校歌是“科教兴农为己任,振兴中华担在肩!”

这种大胸怀、大担当已经成为河南农业大学的文化基因,融入血脉,深入精髓,俯仰天地,气壮山河。这种情怀在艰难时代舍命坚守,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7月6日,河南农业大学1985级校友秦英林向我校捐赠10亿元的消息瞬间刷屏,这位从22头猪养到规模世界第一的传奇人物表示,“全力支持母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已不是秦英林第一次慷慨之举,此前河南暴雨受灾捐款1亿元、抗疫捐款2亿元、捐给西湖大学9亿元,一项项善举践行了其“我要办个受人尊重的企业”的诺言。

像秦英林、王泽霖这样的大义善举在河南农业大学已成为“惯例”“常态”——一年200多天奔波在阡陌田畴的“河南小麦高产领军人”郭天财,以中药材种植技术帮助数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八百里伏牛山上的点金师”高致明,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领抗击人兽共患病的“龙之队”的张龙现,85岁高龄还在蔬菜大棚孜孜不倦的“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两度中风的情况下坚持资助学生书写“一盏灯的温暖”的九旬老革命张策,黄河激流中不顾个人安危救出落水儿童获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李二阳,疫情暴雨期间向全社会公布手机号昼夜不息为农民纾困解惑的助农“天团”。

这些层出不穷的农大身边榜样,站成了这个时代最美的群像。他们,又影响着更多的农大人,似田间泥土,朴实无华,却带给社会以无声滋养。

巍巍嵩岳,浩荡黄河,文明之源,锦绣河南。身处黄河怀抱、中原腹地,河南农大自诞生起就遗传了黄河自古以来敢为天下先的气象与情怀。

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中国,呼唤着黎明的曙光。大厦将倾的清廷被迫进行了一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1901年9月14日,清廷颁布《兴学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1902年7月6日,由河南巡抚锡良、学政林开谟在省府开封筹办的河南大学堂正式开学,19名教员、200名学生承载着“作育人才”、“修明学术”使命,迎来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第一缕曙光,萌生着古老河南走向现代的春天。

河南大学堂后更名为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培育出王人杰、胡汝霖、时经训、秉志、陶怀琳、张鸿烈、李敬斋、王毅斋、程克、程毅等众多学贯中西、勇担家国之责的时代先锋。

1912年,应改良河南农业、培植工商业基础的时代需求,学校在几经更名后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办理由就是要接续文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而黄河流域农业发达尤早……是河南土宜人性最与农业相宜。”

值得一提的是,农专开学第二天即1913年5月13日,《豫闻时报》在发布的新闻消息里居然添加了一句充满主观感情色彩的语言——“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

初心既定,万山无阻。自此发轫的河南高等农业教育便如巨木深深扎根,年轮层层叠叠。因为有着黄河文明的滋养,河南农大百余年来一直保持着默读大海、飞瀑流泉的姿态,从百日维新骨干徐仁录,到李大钊挚友郭须静,从一代三院士李先闻、赵连芳、涂治,到双子星吴绍骙、王鸣岐……

一代代农大人坚守着科教兴国的理想,以人为笔,纵横大地,薪火相传,百折不悔,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大气象塑造大胸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农大人不是侠士,却有着古道热肠,无论穷达,却始终胸怀天下,弘农爱国。

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农专改办咨请件中,除了列举自然条件文化历史理由之外,其中一句“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以与世界列国相竞争”的话语,透射出农大先驱忧国忧民的大胸怀。

这种情怀农大人一以贯之。1929年,时任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的王陵南亲笔撰写了《河南中山大学农科的使命》——“农科是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对于一切农业问题……皆须担起解决的责任。”而后,他喊出的“一人衣食之不足皆是农科的不尽职……务使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才不负国家设立农科的意思。”可谓振聋发聩,成为农大人前赴后继担当在肩的行为圭臬。正是这种胸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自强不息的农大人总能以惊人的毅力履行着“厚生丰民”的重任。农大人可以在抗战流亡最艰难的时刻,在师生遭遇日寇屠杀凌辱,院长王直青毅然跳崖的悲壮时刻,学校先辈们毅然共承国难,在离乱中不辍耕耘,教学科研难而不断,王鸣岐教授指导消灭了在豫西南危害极大的黑甲虫虫害,刘葆庆培育出了小麦优良品种,使豫西南68县的小麦普遍增产15%左右。农学院师生用生命守护和赓续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血脉,以全国综合评估第四名的佳绩挺立于战火硝烟。

正是这种胸怀,一代又一代农大人以农立心,面向国家和河南区域战略需求,锚定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业关键技术开展攻坚克难。

刘葆庆、范濂、胡廷积、郭天财等为代表的几代小麦专家,吴绍骙、陈伟程、陈彦惠、汤继华等为代表的玉米专家,接力奠基河南小麦玉米育种科研,引领河南小麦产量三次大跨越,开创我国农作物南繁北育先河,助推河南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142亿斤增产至如今的超1300亿斤,打造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河南名片”,让脚下的这片土地成为真正的“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

王泽霖、张改平、康相涛等一代代农大科学家,创立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开辟了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疫苗创制新路径,打破禽用疫苗国外垄断,建立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破解我国畜牧业“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了科技创新支撑。蒋建平、张百良、韩锦峰、范国强、马恒运等专家学者在林学、能源、烟草、经济等更广阔的科学领域深耕细作,各美其美、百舸争流。

正是这种胸怀,在上世纪70年代在许昌农村办学时,才有了“煤油灯下育人才,田间地头搞科研”的逆境坚守,更有了在服务“三农”光荣事业中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郑祥义教授6年如一日投入民权县人和乡的苹果产业,积劳成疾,献出宝贵生命。魏克循教授退休后,20多年坚持奔走在乡野间,一直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0后”校友刘岩松、李志勇扎根基层,2019年5月却先后牺牲在扶贫和防疫路上,被河南省委同时追授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省党员向他们学习……

大胸怀支撑大担当,大担当成就大作为,才有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碗要装中国粮”的信心和底气。

正是这种胸怀担当和作为,才有了农大人走到哪里,就把丰收的希望带到哪里的美誉,在中原大地筑起了厚生丰民的不朽丰碑。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风物长宜放眼量,立足世间,贵在站位格局。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在纵横五千多公里的华夏大地上,家国情怀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定海之针,也是河南农大立校之本。

“农,国之大本也。”这个“大本”事关国计民生,所以在农大人心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有我,保卫绿水青山要有我,实现脱贫攻坚要有我,让老百姓吃饱吃好要有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有我。

正是这种情怀,河南农大全面做实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基本职能,上下求索,不辍耕耘。

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农大人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带动科技创新,180多个科研平台、200多位高层次人才、56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5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农大专家绘制出世界上首张黑麦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全球首个花生三维基因组图谱,发明了3分钟可检测新冠病毒的快速检测试纸,攻克泡桐“癌症”,开发出92个国审、省(部)审动植物新品种,还将一只小小的黑水虻千万卖给新加坡,一粒山桐子换来5亿研发经费,一项项农大人的创新成果,为国家科技事业添砖加瓦,助推河南农大走在农业科技创新最前沿。

2022年5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省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明确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

2022年7月6日,当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被反复提起,所有农大人都目光如炬,自信而从容。

在河南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既有典礼现场杰出校友吴孔明院士、张改平院士、秦英林的持续高光,还有更多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农大人,他们若夜空繁星,用或大或小的光,点缀着天地,温暖着人间。

百年弹指,斗转星移。黄河文明孕育的大气象,最终塑造了农大人弘农爱国、厚生丰民的大胸怀、大担当、大作为、大情怀,穿越历史,历久弥新。

“河南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扎根沃土,厚生丰民,中国要有最好的农业大学!”“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河南农大、河南农业的肯定和期许,更是亿万中原父老的质朴心声。

“发于壬寅,定于壬子,百余年筚路山林,终汇细流成大海;授以农技,用以农事,千万众成功学子,争挥椽笔绘宏图。”

一代代农大人从未改变的,是心之所系黎民苍生,目之所及星辰大海。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