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第一个问题,共同富裕提出的历史背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国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十四五”战略规划,二零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原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它也是建设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一个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这样一个目标。2020年的三月,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第“十四五”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纲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最后,促进共同富裕。十月份刚刚召开的二十大,又对建设共同富裕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总之,这个实现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时期要完成的一个主要的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的内容。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因为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从1978年的2.5亿人,到2020年初还剩最后的521万,到年底的时候,让全部的绝对贫困人口告别贫困。这个表格显示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40多年变化的一个情况,但是我们要关注到城乡收入的这种差距,基本上多数年份在两倍以上,个别的年份超过了三倍。
第二个方面我们简单的梳理一下,1949年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要领导人表述的共同富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历史演变?毛泽东最早在1953年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他认为提出共同富裕,就是为了避免两极分化的痛苦道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包括后来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帮助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这个发展,也是在这样一个先富带后富的思路下。十二大提出来,从一九八一年到九九年,使全国的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第一次提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比八零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的中叶,到203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江泽民,他的这个关于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中,他所论述的兼顾效率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在报告当中,也提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鼓励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十四大、十五大都对于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翻番的要求,有一个量化的目标。十五大,又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那么十五大提出这个目标,已经接近二十大的这个重新的一个表述。胡锦涛关于共同富裕的表述,体现在他的科学发展观当中。在十七大,提出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市场总值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的改善。这个目标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具有连续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延续了上述的这个几位领导人的这个思路,提出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个理念,包括东西部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等,开始明确地提出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这个共享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观的重要的内涵。十九大,又进一步的强化和突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要通过扎实的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四五”期间也提出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者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现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那么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到全球经济的18%,美国占到24.8%。二十大报告有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其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它的第二个特征。在实践方面,中央和国务院在2020年发布了关于更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战略上定位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引领区,收入和税费改革的试验区,以及文明和谐家园美丽家园的展示区。根据这个,浙江也发布了一个2021到2025年的第一阶段的一个建设方案,到2025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的进展;到2035年,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比如跟国家所提出的到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是一脉相承的。那么选择浙江作为共同数据示范区,有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按照这个2020年的一些数据来测算,数据程度比较高,发展均衡系统比较好,改革创新浓烈,在市场经济、现代法制、市民惠民、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开展示范区建设的空间和潜力比较大。浙江自己提出来的目标是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他所提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5年达到7.5万元,是高于全国的平均的预期的这个增长的指标。另外按照这个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1到50万达到80%;20到60万达到45%。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平均收入、生活水平差距方面显著缩小。常住人口的城镇化方案率达到75%,目前,我们全国是64.7%。另外,城乡居民的收入倍差缩小到1.9倍以内,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倍差缩小到1.55倍以内。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浙江目前这个设立的六大领域,28个试点地区,这些领域包括了缩小地区差异,缩小城乡差异、缩小收入差异,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领域,精神文明以及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的领域,既包括一些地级市,也包括一些市的辖区,市辖县等等。
最后一个问题,简单地讨论一下在制度设计方面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第一个方面,继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进程。从这个“七普”数据发现,我们城镇常住人口是9.61亿,占到总人口比重是63.89%,去年的数据是64.7%,我们这个比重,跟发达国家的这个平均水平80%低了16%左右,和美国82.7%的城镇化水平,这是2020年的美国和这个发达国家的数据还有18.8%的这个差距。另外我们要关注到我们目前所说的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实际上,这是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在63.89%里边,是45.4%,这个差距是在18%左右。因此融合是这个已经居住和工作生活在城市的这些常住人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农民工,是率先实现这个市民化、城镇化,而不仅仅是给他一个常住户口,这是未来户籍制度改革要重点推进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提升全民的教育水平,国内外大型的代表性抽样调查发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仍然是普通的居民,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收入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渠道。数据显示我们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这里所说的大学生是指的大学专科以上的文化程度,是2.18亿,占到了15%。这个和2010年的数据相比我们有一个显著的提升,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到9.9年,但是与目前的发达国家,或者说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相比,他们平均是20%到25%之间,这个差距也是非常明显。另外这个表显示的是每10万人口当中拥有各类受教育人口长度的人数的一个统计,如果把这个统计和各省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做一个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每十万人,如果按照这个排名的话,基本上和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这个顺序是一致的,这说明教育对于提升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对于这个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个方面,如何从政策上解决地区、行业和阶层之间过高的收入差距的问题。这个表显示的是一九九五年到2017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化的形象,在2000年以前,它的这个基尼系数低于0.4,我们知道0.4是一个分界线,超过0.4是认为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收入差距是比较明显。那么尽管说这个峰值是2008年,08年以后,通过政策的调整和新的制度的出台,使得这个基尼数有了缓慢的下降,但是仍然在零点四六以上的高位徘徊。另外一个,是这个我们国家低收入人口所占的比重。在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的闭幕会上,提到了一个数字是大约6亿人的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下,这是根据全国住户的收支和生活中的调查推算出来的。这些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另外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按照五等份来划分的话,最低的20%,只有七千八百多,中低的百分之二十,年均一万六千多。如果把这两部分人口都作为中低收入人口来统计的话,加起来是40%,有5.64亿人。所以我们说告别了绝对贫困,不意味着这些人自动地能够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或是更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群体而成为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是各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上海是排第一。这个数据是各省的人均GDP,北京排在第一,浙江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排在上海和北京之后,上海和北京是直辖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说选他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另外呢,就是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按照规模以上企业的就业人员年均工资来看,那么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差距,按照从高到低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不是原来传统上是中部地区是最低的。这个分行业的,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员,年均是超过175000,最低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这个服业,年均是5万多块钱,而这个不同所有制类型,最高的是外商投资,然后是国有,那最低的是什么呢?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年均只有5万个,这是各省的人均GDP的排名,我们看北京的人均GDP排第一,江苏、福建、天津都比浙江人均GDP高。第四个方面,我觉得是进一步的优化职业结构,因为从城市而言,重要的是这个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政策的完善、鼓励和促进,促使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的第三产业服务业、白领的职业,在就业政策当中的比例提升。对农村而言,如何促使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实现就近就业,这既是费老在上世纪80年代所提出来的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一条道路,也是目前我们在重点发展,以县城为核心,以小城镇为核心,吸引农民创新创业,以及吸引部分在城市里已经工作多年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第五个方面,确保现有的中等收入群体不降级,收入稳步地提升。我觉得特别是近三年的疫情,如果按照现行的标准所统计的这个收入,是有降级的这个风险。第六个方面,提高财产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七个方面,是进一步用好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手段,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低收入群体未来发展的问题。第八个方面,确保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同步,甚至在某些地区,像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可以鼓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第九个方面,关注2000年刚刚脱贫的贫困群体、大学生、农民工和农民。关注2000年最后一批脱贫的521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每年我们有超过一千万,我看到最新的数字,明年是1100万,这个大学毕业生,我们每一年都说是最难的大学生的这个就业情况。还有我们这个农民工作为农业户籍身份的精英,以及如何使这个更多的农民以及从事这个高效的农业产业的农民,确保他们的收入财富能够保值增值。第十个方面,给予创新创业者真正的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