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3版
20年前,河南农大郑祥义教授为播撒科技星火,把生命献给了民权县人和镇。20年来,郑祥义教授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在河南农业大学和人和镇一直被发扬光大。他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鼓舞和吸引了无数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了解,为开展科技扶贫开发,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朱云集等教授继续发扬郑祥义教授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每年不少于4次带领师生来到人和镇,开展调研培训活动,手把手指导农民朋友进行农作物科学管理,为广大农户送去了一道道“科技大餐”。
今年3月15日,朱云集教授及专家团刚在镇上讲完小麦高产春管技术课,就又来到该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黄集村的麦田里对村民赵普民说:“看了你新种的小麦,长势不错,开春后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生长加快,肥水要注意跟上。小麦要高产,肥水是关键。”
像赵普民这样与朱云集教授熟悉的农民,在人和镇还真不少。她不仅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还知道他们的承包地块。许多农民交口相传一句话是:“要想小麦创高产,种啥?咋种?咋管?得问朱教授。”
今年清明节,正是苹果花开的时节,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和莘莘学子再次来到人和镇,为长眠在这里的郑祥义教授扫墓祭奠。在内西村的苹果园里,朱云集教授还现场向果农们传授苹果整形修剪和栽培管理技术,她说:“你们现在给果树人工授粉,那是种花种果,要是花开多了,还要疏花疏果,要不,果树就会累坏,明年就不好好干了。这就是果树结果形成大小年的主要原因。”每当朱教授讲完一项后,总会询问:“听懂了吗?”大家齐声道:“听懂了!”
作为苹果之乡,人和镇按照郑祥义教授生前的遗愿,针对苹果品种老化退化的现象,大力实施苹果改质工程。他们在河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不仅引进了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的红富士、新红星、华冠优质新品种,果农们还掌握了果实套袋、树形改造、人工授粉、生物防治等5项新技术,果树品质和产量一年一个新水平。目前,全镇果树面积3.2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万余亩,葡萄面积1万余亩,全年产鲜果 8200多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13000多万元。
5月12日,该镇干部程德全告诉记者,1996年秋,河南农业大学在人和镇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年来,每年寒暑假,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来到这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从捐赠课外图书,到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从与农民开展文艺联欢活动,到为农民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都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