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龙现场
本网讯(通讯员 任锐 图片 丁应发 史怡然)5月10日,以“两吨粮、万元田”为主题,由河南农业大学主办、农学院和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筹)承办的河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第20期在龙子湖校区举行。
农学院党委书记贾磊,国家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园艺学院孙治强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生命科学学院申进文教授,河南省大宗蔬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园艺学院李胜利教授,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筹)康国章研究员,河南省瀚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以及来自农学院、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和资源与环境学院的100余名青年教师、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康国章在致辞中对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探索“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双赢模式,破解“保粮神圣、越种越穷”的窘境,是学校近年来创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重点。学校相关专家团队前期已在全省多地开展了双赢模式试点探索,集成了多套集“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生物防治、减损收储等全链条技术”为一体的“两吨粮万元田”周年多熟制生产模式,并在以民权为代表的农业大县、粮食大县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应充分发挥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作用,全力推动“两吨粮万元田”周年多熟制生产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落地开花。
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14名青年专家学者以“两吨粮 万元田”的主题作了学术报告。农学院青年教师彭廷、董纯豪、董永彬、李卫华、胡权义、任锐、梁妍、魏俊杰、杜彦修,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筹)青年研究员郑宏远,植物保护学院周海峰,资源与环境学院睢褔庆,园艺学院李阳副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文晴分别以“粮饲型再生稻绿色高效种植制度创新与实践”“高附加值小麦高抗性淀粉新品种培育与推广”“稳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与全产业链应用”“耐密高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小麦 玉米与牛至间作种植模式技术示范与推广”“花生高产高效益种植模式推广示范”“12C6 辐照选育牛至新品种及精油抗菌活性研究”“豫产紫苏道地新品种选育与粮-药-菇间(轮)作生态种植模式及产业化”“优质稻新品种培育与稻麦渔高效种植”“高花青素富微量元素小麦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小麦重大病害发生与防控进展”“小麦籽粒镉积累关键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传统麦-椒套种模式高产高效技术路径提升与产业化应用探讨”“小麦、玉米与食用菌间作种植模式技术”等为题进行了汇报专题分享。点评嘉宾对青年教师专题报告进行了提问和研讨,现场气氛热烈。
各位青年学者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大家一致认为,机械化是农业种植模式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生产中的除草、收割等关键环节是决定种植模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过程的关键,机械化程度低的种植模式推广难度越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人员,应具备大农业观,力争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种植模式,推动我省乃至全国粮食产能提升、增加农民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编辑/黄璞 杨钰晨 审核/李浩贤 签发/周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