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郭睿宁)近日,我校农学院水稻创新团队在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Targeted insertion of large DNA fragments through template-jumping prime editing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水稻中建立了高效的基因组大片段DNA靶向插入的方法,实现了数百个碱基对的精准插入和替换,极大扩展了引导编辑(Prime Editing, PE)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范围,为作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因编辑工具。

大片段DNA的靶向插入在作物育种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植物中缺乏相应易于操作的技术手段。尽管PE技术能够通过序列替换高效地介导小片段DNA的靶向插入,但对于长度超过100 bp DNA片段的靶向插入仍存在技术瓶颈,此前尚未能通过PE创制大于150 bp靶向插入的基因编辑植株。

靶基因OsC1、OsB2和OsB1处TJ-PE介导的靶向插入
苗春波和李俊周教授领衔的研究小组优化了模板跳跃式引导编辑(Template-jumping Prime Editing, TJ-PE)系统。通过引入Csy4 pre-pegRNA加工系统(Csy4PS)和恢复植物引导编辑器ePPEplus(engineered plant prime editor plus, ePPEplus)的RNase H结构域,研究团队开发了Csy4PS辅助的TJ-PE系统。这些创新使水稻基因组中高达710 bp的靶向插入成为可能,并实现了数百个碱基对(202-403 bp)的精准插入和替换,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本研究扩展了PE在植物中的编辑范围,为作物育种领域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RNase H TJ-PE介导的207-bp pGluB4、204-bp p10kDa和403-bp pGluB4精确插入
博士后李飞和硕士研究生侯浩楠是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苗春波教授和李俊周教授为通讯作者。农学院水稻团队陈震教授、彭廷教授、杜彦修副教授及青年教师赵亚帆也参与了此项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72137)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22301420105)的资助。
编辑/黄璞 杨钰晨 审核/方芳 签发/周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