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
17次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奖励
8次获得“互联网+”大赛省级奖励
……
这里是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缩影;这里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丰沃土壤;这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器和放大器,这里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取之不竭的绿色能源……
转思路、转心态、转方法,让创新创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互融共生,多维度发力打造绿色生态系统,实现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焕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机与活力……牧医工程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一路高歌。
一课+一坊,筑牢绿色生态系统基础
教室外,2015级水产养殖专业石敖雅兴奋地对室友说:“嘿,没想到养猪也能干出大事来”。他的感慨源于刚刚结束的学院新一期“企业家课堂”,在这里,河南省首富、牧医工程学院优秀创业校友“养猪大王”秦英林结合自己的学习、创业经历,为大家展示了“小”专业的“大”能耐,小创意的大成就。像这样的企业家课堂,学院自1997年开设,目前已经进行了21年。各路校友企业家回校论道,讲述各自创新创业中的“牧医基因”;大批知名企业家走入课堂,为牧医学生讲述创业经历、分享创业感悟。

学院杰出校友、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徐春玉走进企业家课堂
同样起着导向创新、促进创业作用的,还有学院已举办6期的“创意创新创业工作坊”。中禾晟民有限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王阳、何淑辞,正大集团中东南十省区猪事业人力资源总监纪开陈,2004级校友、郑州市手拉手宠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志远,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苏建等一大批专业人士相继走进工作坊,和牧医学子分享生活、学习与创业等精彩人生,点燃牧医学子的创业激情,点评青年大学生的创意构思,帮助青年大学生把“创意”变为“创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绿色生态系统的形成首先需要引导大家牢固树立爱绿意识,落实护绿的自觉行动。创新创业也是这样。没有思想的深刻认识,必然难有行动的自觉。“一课+一坊”的长期文化浸润,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种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
课堂+创新创业,开掘绿色生态系统水源
“和以往实验课‘老师准备就绪,学生动手操作’不同的是,如今我会更加注重指导学生分组参与到前期准备直至后期整理的实验全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能力。”这是牧医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胡慧的工作体会。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猪猪暇:让猪病检测更简单》获得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创意组银奖。这一项目还参加了2018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大赛,从全省34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名,并获得1万元资助。与此相应,胡慧在专业课堂上会着意引入行业的前沿资讯,延伸课堂视野,并将自己的科研实验室率先向本科生开放,引导有心者在一线实践操作中萌发创意,找寻创业契机。

课堂向实验室延伸
和胡慧同样注重“课堂向实验室延伸”的,还有临床兽医系主任王学兵老师。他在自己教授的专业课中会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行业前沿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动手操作等方式自己验证总结。他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吸引8名本科生长期在驻。王学兵此同时,他还总结创新创业经验,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将行业企业的“大牛”引入教学,担当学生校外班主任,以企业方的视角与专业课教师一道启迪智慧,实现“课堂向产业(行业)延伸”。他说,这是他教学的“两条腿”。
春种秋收。在2018年“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中,王学兵指导的《河南川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作为创业计划赛项目一路过关斩将,从全省211件作品中突围而出,获得省赛特等奖并代表我校入围国赛,获得国赛铜奖。
把创新创业元素融入课堂,把课堂向实验室延伸,把校外班主任引入课堂……不一样的课堂激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课堂+创新创业”在牧医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绿色生态系统中担当起“水源”的角色,焕发了这片绿水青山的生命力。
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厚植绿色生态系统沃土
知行合一,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谆谆教诲,也是牧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新生100%参与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年均600人次参与的日常志愿服务中,青年大学生在基层一线挥洒汗水服务社会,也敏锐触碰行业痛点、亲身感悟创业需求,在医药、环保等多个领域,实用产品、高新技术、创业公司……青年大学生们在实践中诞生了很多富有实用价值的“奇思妙想”。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参加志愿服务的机会走入基层一线进行调研,撰写的调研报告为不仅屡获大奖,更为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人人都能喝上称心奶——基于河南省十市奶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这也是目前我校在该项赛事中所获的最高荣誉。“速成鸡”事件爆发后,《45天速成,并非危“鸡”四伏——对河南地区“45天速成鸡”公民信任度调查及相关解读》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二等奖、《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河南省肉禽生产中质量安全风险因子调查》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粮改饲”政策出台后,《从种“粮”到种“草”——河南省粮改饲情况调查研究》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实践出真知,实践就是创新创业的沃土。于绿色生态系统而言,土壤为树木提供营养;于创新创业而言,大学生在实践中碰撞火花,启迪智慧,汲取养分,产出硕果。
创业导师+朋辈激励,配置绿色生态系统护卫
绿色生态系统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精心保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精心的呵护。长期以来,牧医学院注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为学子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在牧医学院,每一位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都能得到“三位一体”导师队伍的悉心指导。聘请校外知名企业骨干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这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聘请政工干部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这是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信念;聘请学院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这是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技术。“三位一体”——为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组建了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专业和思政结合的导师队伍,搭建了创新创业师资输送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资平台。

《河南川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项目在2018年省创青春赛事现场公开答辩
在“三位一体”的导师之外,牧医学院还邀请“猪猪暇”团队负责人丁庆文等获奖团队负责人、专利达人、技术高手举办论坛、培训、研讨,以同龄人的视角分享一路走来的宝贵经验和深刻体会,通过推送《创业达人》微信专栏等方式,辐射激励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登上创新创业的精彩舞台,绽放青春的智慧与风采。
对于 2016级生物工程绍骙实验班的朱潇静而言,从加入社管会创新创业部接触相关工作到成为其中一员,到站上“挑战杯” “互联网+”等赛事舞台取得佳绩,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她说:“我的辅导员帮我下定了创新创业的决定,我的基因工程课老师教会了我创新创业的技术,我的企业家导师让我明白了‘公司’到底是干啥的,而高年级的同学则是带着我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他们每一个都是我创新创业路上的幸运星!”
创业导师和朋辈激励就像是守护绿色生态系统的护卫,时刻给大学生关心和支持,及时清理破坏生态平衡的隐患,使其敢于上路,少走弯路。
氛围营造+政策支持,播撒绿色生态系统雨露
除了宿舍和教室,“e水景”工作室负责人、2015级水产养殖专业的党保成还有一个常驻的地方,那就是龙子湖校区教学楼A座的“农创空间”。目前,牧医学院已有9个项目入住“农创空间”。在这里,无论是定期的“农创沙龙”碰撞,还是优化的免费一站式注册、法律咨询、财务代理等经营服务,无论是校内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双导师“一对一”全程指导,还是资金资助、场地支持,赋予创业者的,不仅是一种“集结号”的热血,更多地是真金白银、真真切切的政策扶持和帮助。而大环境带来的大风向,又怎能不吹皱创业者思想交流、创意诞生、梦想实现的一池春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金点子,孵化创新创业的金种子,培养扶持走向市场的真金子。学校“三金计划”的实施,同样使牧医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获益匪浅。

学院举行第十届科技创新项目终期答辩
在学校大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牧医学院在资金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注资2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截止2018年,通过企业赞助和学院自筹,该基金共吸纳经费110余万元,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还专门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每年遴选20多个项目,每个项目资助2000元至2万元不等,由学生做项目主持人,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院通过现场答辩,对项目实行中期考核和结项考核双重考核,确保项目顺利实施。10年来,学院累计资助了258个学生团队开展科技创新,近2000名学生参与到了创新创业活动之中。
浓厚的氛围和强力的支持像是雨露、阳光一般,为绿色生态系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促进了这一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2001年以来,牧医学院曾经15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并获国家级奖励17项,其中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在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5项。在近3年的“互联网+”赛事中,学院获得省级奖励8项,其中,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
船到中流有进无退。绿色生态系统的搭建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滋养。未来可期,创新创业尚需登高望远。牧医学院在既有双创品牌活动的带动下,也将继续下大力气,出实招、制良策,营造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悉心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形成“凡是牧医人,都要参加一项创新创业活动,凡是优秀的牧医人,都要拥有一项科技成果”的双创氛围,推动双创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文字:牛 娟 韩 笑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