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拓展思政课空间;
大力开展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强思政课吸引力;
实施以“两节连上,三阶段展开”为核心的“2+3”课堂教学法,把思政课还给学生;
开办“求是讲坛”“明理论坛”学术平台,提升师生视野……
作为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课建设作为突破口和制高点,通过一连串有力的举措,推动思政课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创新之路,为全校思政工作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种秋收,水到渠成。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通过领导带队、层层选拔、每周试讲、名师点评等多项举措,创造了参加复赛人数最多、参加课程最多、进入决赛人数最多、获奖人数最多、获奖种类最全的辉煌战绩,以骄人的战绩再次彰显了思政课建设的显著成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骄人成绩来之不易,既是参赛教师努力的结果,更是学院日积月累、常抓不懈的结果。
制度塑骨骼——让思政课立起来
“思政课的骨头不够硬,课堂教学宽松软,教师声音疲累乏,没有真正起到立德树人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必须要改革,建立制度,打好基础,才能开辟思政课的新天地……不改就是失职、失责”这两段话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建院初期全院上下对自身状态的共识。

举办龙子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三进”研讨会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格党组织生活和党性教育制度,签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承诺书,严明政治纪律和规矩;出台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管理办法、听课制度的规定、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办法、试卷及评阅工作的暂行规定、规范教学纪律的规定等等几十项制度,构建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学校和学院领导随机听课、教学督导随堂听课、教学骨干分包听课、邀请学生定期评课等制度,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建立集体备课、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等制度,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建立“传帮带”工作制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采取目标考核与中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紧抓学校人才强效战略机遇,强力引进和培育人才……憋着一口气,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课迈上了刀刃向内、锻铁为骨的自我革新之路。
制度体系的建立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理顺了思路、提供了遵循,相关学科的教师心气舒畅了、士气起来了、精力集中了,脱胎换骨成了水道渠成的事儿。现在的思政课,政治方向硬邦邦,课时保证硬邦邦,课堂纪律硬邦邦,教学效果硬邦邦,师资力量硬邦邦,师生评价硬邦邦,真正成了硬骨头,真正立了起来,牢牢守住了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主阵地。
改革通经络——让思政课动起来
如果说制度的建立激发了动力,那么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激发了思政课的活力,“满堂灌”“照PPT念稿”“考试划重点”……这些以往的弊病不见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教学改革为经络,狠抓“三个课堂”建设,串联起了制度的骨骼,使思政课动了起来,成了大学生眼中的香饽饽。

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
互动课堂凝聚人。按课程主题分组,组织教师联合攻关;鼓励教师申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举办观摩评比,激发教师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教学改革作为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的核心途径,先后了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案》等一系列教改文件,初步形成了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法,以及“2+3”课堂教学模式(两节课分三阶段开展:前20分钟学生演讲谈热点,中间60分钟教师讲授析重点,后20分钟师生互动解难点)。
智慧课堂吸引人。时代感和参与感一直是思政课的软肋,大班上课很难做到针对性极强的教学。把现代技术引进思政课堂成为思政课革新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河南高校中首家引进“中成智慧教学软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智慧思政课堂,使传统教学现代新技术相融合,激活主题式互动式教学,实现了大班课堂师生全员互动,增强了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参与感,切实提高了学生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到课率、抬头率的双提升。
学术课堂升华人。为增强思政课的延展度和广适度,学院开办“求是讲坛”“明理论坛”两大学术平台,开展时事热点追踪、重大政策解读、重要学术观点剖析、文化素养养成等活动,按照“跳出思政看思政”的思路,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深化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认识。
实践铸血肉——让思政课活起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融入实践、理论用于实践的思政课才是活的思政课,思政课的最终效果也必将体现在实践中。实践育人既是思政课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政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实践就像是血肉,把人的骨骼、经络融合在一起,让人有了蓬勃的生命。
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四大活动,让固定的课堂活动起来。学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提出“把思政课开在田野里”“把思政课开在生活中”的理念,开辟实践教学的新样态、新形式。围绕五门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五门课分别以求是、明理、鉴史、修身、笃行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主题采访、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四大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育青春朝气,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正确性,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举办纪念“12.9”运动红歌快闪活动
汇聚实践育人资源,让有限的空间无限活动起来。学院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将思政课开在“走廊里”,使大家在参观中潜移默化接受理论熏陶;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焦裕禄纪念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科技馆、二七纪念馆、杨靖宇纪念馆、嵖岈山红星人民公社旧址、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为学生搭建课程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精神境界。
实施六项比赛,让机械枯燥的课堂灵活起来。借助经典诵读比赛、辩论赛、演讲赛、红歌赛、微视频制作比赛、历史情景剧表演比赛等平台,使大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角,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局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自觉学思政用思政的积极性。
开展四类报告,让丰富的校外资源走进来。以理论学习报告、家风家训报告、读书观影报告、身边典型报告为主体,引导学生将社会资源、家庭资源、信息资源引入思政课堂,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分享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意义,使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校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上出了无声的思政课。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建设中的辛勤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在教育部“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家飞行听课检查中,得到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的充分肯定。两年来,在学校官方微博开设的印象课堂大数据调研中,思政课教师郭武轲、杜小峥、张俏等因课堂出彩,出镜率位居全校第一。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的学生评教中,思政课教师的平均得分在97分以上,比上一年度得分提高了5.3分;利用中成智慧软件对学生课堂调研的大数据统计结果:学生喜欢思政课的比率达到了99.2%。
雄关漫道真如铁。走进新时代,历史赋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神圣责任,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百年树人的重任,相信站在新的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独具特色的思政课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远走越远。
文字:马 凯
供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