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的暑假注定是不平凡的,暴雨、疫情接踵而来,面对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和叠加考验,农大人没有丝毫退缩,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赞歌。校党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靠前指挥、坚守一线,各单位勇担重任、逆风向前,做到了“双零”(零感染、零伤亡)、“双低”(低代价、低损失)和“双高”(高质量、高效率)。全校师生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不忘初心使命,火线担当作为,坚决打好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双战役”,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稳步前行,充分展示了农大人坚守岗位、立足本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在此,我们将这个暑期平凡农大人的“不平凡”故事讲给你听。


凝聚合力战时艰 坚定信心同担当
面对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压力和叠加考验,国际教育学院闻“汛”而动,多措并举,落实灾情疫情防范工作,全体师生在灾难面前携手同心,共克难关,扎实完成暑期各项工作。
守土有责,勇担重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疫情,国际教育学院党员干部主动冲锋在前,守土尽责,站在防洪减灾、疫情防控最前线。学院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号召,通过召开辅导员视频会议、班主任线上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灾情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学生信息摸排;为暑期留校学生及时发放防疫和生活物资,送上学院特殊时期的关心和慰问;对于在校外考研集训的滞留学生,学院安排车辆接回受困学生;组织在校的外国留学生,按时按要求参加每一次核酸检测,切实掌握外国留学生的行踪动向。受疫情影响秋期开学尚不明朗的客观条件下,学院主动出击,克服困难,联系到每一位2021级新生,完成网络报道及每日健康上报、教学备课模拟准备等工作,切实保障开学前的准备工作落实到位。

扛稳责任,落实落细。面对灾情疫情,学院始终将师生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学院微信群,加强对教职工灾情的调查统计和疫情的防控监督,实时掌握教职工信息;对于被集中隔离的师生,学院指定专人负责沟通联络,确保日常生活所需,做到安心隔离;党委副书记赵玮莉带领朱志鹏、温心怡等老师冲锋在前,勇担重任,做好两校区四轮核酸检测志愿服务,深入宿舍为留校学生发放矿泉水、口罩、酒精消毒液等减灾防疫物资,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院党委第一时间对全院学生进行健康排查,建立暑期留校群,坚持日汇报、零汇报;做好灾情疫情严重学生的线上家访活动,梳理出包括新生在内的受灾学生并及时给予学院临时困难补助。

构筑堤坝,彰显担当。暴雨成灾,疫情反扑,学院依托新媒体平台、班级群、在线会议等媒介,广泛发动党员、团员主动向当地党组织、团组织报到,组建“党员突击队”、“防汛救灾志愿服务队”、社会实践团队,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灾后清理与消毒消杀、搬卸捐赠物资、核酸检测等志愿服务工作,挖掘先进典型,树立青春榜样,用行动书写农大人的青春担当。


勠力同心防洪抗疫 共筑师生安全堡垒
洪水刚刚退去,疫情猛烈来袭,2021年的暑假无不考验着每一个农大人。外国语学院在灾难面前,闻令而动、迎难而上,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化理论学习为行动伟力,主动站稳立场,抗牢肩上责任,上下同心,共克时艰,坚决做到坚持“一个中心”、用好“两支队伍”、做到“三个到位”,为全院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坚强堡垒。
坚持“一个中心”,拉牢“防护网”。坚持以师生生命安全为中心,第一时间开展拉网式摸排,短信、微信、电话多管齐下,确保及时联系到每一位同学、确保准确排查到每一项安全隐患、确保精准掌握每一名学生动态。建立起系部、年级、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坚持每日健康上报,做到日报告、零报告;组织留校师生进行核酸检测,进行“每日一签一测”;组织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为同学们提供心理帮扶,提醒同学们非必要不外出,做好防护措施。
用好“两支队伍”,当好”排头兵”。灾难无情人有情。危难面前积极动员广大师生听党召唤、迎难而上,成立校内青年志愿者队伍和校外师生党员服务队。期间,教师党员豆涛多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李芃芃支援灾后,重建个人捐款六千余元。学院组织在校学生组成志愿小分队,多次参与救灾防疫物资的搬运分发工作;号召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防汛抗疫工作,30余名学生主动加入当地抗洪防汛志愿服务队伍,用实际行动兑现着青春誓言,为灾后重建、疫情防控贡献绵薄之力。
做到“三个到位”,打赢“攻坚战”。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面对灾情、疫情,学院班子成员能够第一时间响应,召开专题工作会,组织各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议,第一时间传达校、院精神,摸排师生情况,建立起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行动落实到位。学院师生闻令而动,响应学校号召,严守学校纪律,坚持轨迹排查、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精准到人、到位,完备防控物资、完善防控预案,及早尽早建立起返校复学方案。三是教育引导到位。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同时“化涝疫危机”为教育契机,通过微信群、qq群、官方平台发布自护自救措施进行科学教育、生命教育;开展“危机有我,共克时艰”专题会议,宣传身边的榜样先锋,传递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灾难当教材 师生共成长
汛情疫情是灾难,也是立德树人的好教材,作为一名党支部委员、大学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豆涛老师在灾难面前,他主动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暴雨过后,他顾不上处理自家的门前屋后,主动担任志愿者向导,协助两位广东援郑汽修师傅在文化路校区免费救援维修300多辆涉水车,期间他不止一次地为维修师傅送上热水和面包,用自己的双手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
面对疫情的反弹,他再次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中,作为教工志愿者,在龙子湖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为保护师生健康构筑红色防火墙。期间,他不忘教师立德树人使命,坚持以身作则,发挥好班主任的导向作用,多次召开线上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同学们做好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同时积极动员班级同学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在家乡开展志愿服务,助力疫情防控。班内吴婧、马悦清、闫雪洋、方亚彬等多名同学,深受豆老师的鼓舞,冒着酷暑顶着烈日,维持秩序、测量体温、查验行程码、帮助老人登记预约核酸检测等等,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夜兼程送物资 精准服务救援队
新乡水灾发生后,卫辉等重灾区的救援情况牵动着每个人的心。7月26日早晨,外语学院教师李芃芃老师一家得知在卫辉救援的志愿者们,急需手机防水袋、短裤、短袖、拉肚子药、手机充电宝等物资,全家人迅速达成一致意见,立刻开启帮助救援一线的行动。平时省吃俭用的李老师第一时间拿出5000元钱,交由其爱人做购置物资的启动资金;平时不爱发朋友圈的她,将这条需求信息转发了出去,以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了确保救援及时到位,她带领家庭成员做了内部分工,她主要负责购买手机防水袋,了解到500个手机袋的需求只能批发购买,于是身怀六甲的她,到黄河食品城批发市场,开始挨家挨户的寻找手机防水袋。可是,受天气影响,搜索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找到有存货的商家,经过几番尝试,最终在淘宝同城卖家找到了能够提供500个防水袋的商家,李老师毫不犹豫迅速交钱拿货。与此同时也得到高中同学的支持,他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短裤,并答应除购买的500条短裤额外赠送100条。
李老师的行为也极大感染和鼓舞了家人,其爱人到达单位后,迅速发动单位和同事加入捐款和采办物资的行动中,兵分多路,最终在下午六点钟备齐了600条短裤、500件短袖、500个手机防水袋、数十个大容量充电器和一百余盒药品等物资。
尽管牵挂着爱人的安全,李老师还是坚决的要求其爱人当天把物资送到救援一线,许多队员出发的急,已经几天没换衣服了,一些队员拉肚子急需用药,为解决救援队员的需要,李老师爱人和两位同事连夜赶路最终在晚上十点半将这批物资送到了卫辉市洪水的边缘,亲手交给了救援队。令人欣慰的是,李老师一位朋友所在企业,也主动联系救援队,精准对接需求,为抗洪救援做出贡献。在李老师看来,助人就是助自己。她曾经被许多人温暖过,现在她也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温暖身边人。


(以各单位提供素材时间为序)
策划统筹/王红艳 周红飞 文字编辑/谢东明 孙慧敏 图片编辑/杨钰晨 李洪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