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双线战
此次暴雨灾害和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学生工作部(处)坚持生命第一理念,始终把关心服务学生、关注学生实际困难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双线战,第一时间开展了学生信息摸排工作,建立新学生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深化“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成效,引导学生在抗击灾情和疫情中提升思想认识;组织学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健康打卡和防控知识教育,构筑了防汛救灾、抗击疫情的牢固防线。
积极有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时间组织发动政工干部深入学生宿舍,引导学生科学应对灾情。通过线上平台讲授防疫知识,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用好网络平台,密集开展防汛救灾和疫情防控报道,大力宣传学校的工作成效和师生中的先进典型,推出相关报道100余篇次,阅读量累计20余万人次。先后发布《防汛救灾期间致全校青年大学生的一封信》、《致全校青年大学生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告知书》、《疫情期间学生教育与管理规定》等信息,开设“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专栏,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理解支持学校工作,相关做法和成效受到省教育厅多次推广。
迅速启动实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第一时间启动因暴雨、疫情等引发的困难救助通道,为严重受灾的27名学生和普通受灾的544名学生分别按照2000元和10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共计59.8万元。同时,持续推进服兵役学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资助工作,确保应对灾情和疫情期间工作不断线,关爱不掉线,为在校生服兵役、毕业生服兵役、退役复学、直招士官等4类学生131人发放资助金155.7万元。坚持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以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已开展心理咨询120余人次。
厚植情怀认真细致做好全员核酸检测。接到命令的第一时间,学工队伍迅速集结,从布置检测场地、准备防疫物资、培训志愿人员、调试信息系统、规范操作流程到精心组织学生、对接医护人员、有序组织检测,严格按照郑州市疫情防控要求,紧张有序组织在校学生开展了四轮全员核酸检测,检测13000余人次,无一差漏,构建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屏障。
不忘主责做好暑期日常工作。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大美学工”系列评选活动,我校入选十佳先进集体,1个项目入选十佳品牌项目,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举办了2021年基层就业毕业生代表欢送会。积极参加第四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工作,推荐的优秀毕业生袁怀刚的事迹《在红色大地上展翅飞翔的“领头雁”》成功入选。积极参加第三届全国林业草原行业创新创业大赛,1个项目获得复赛二等奖,顺利杀进全国总决赛。克服困难,坚持工作,把学生就业放在首位,每天坚持边报边审,目前特岗教师报名审核通过561人。选派专人带队,8名学生参加河南省第二届学生军事训练营,取得先进集体等8个奖项。积极做好退役军人走访慰问工作,为全校退役军人和联建部队送去了慰问品。积极有序做好2021迎新工作,通过发布线上报到平台、新生辅导员信息等方式,将相关工作前置,为新生提前适应大学生活打下了基础。



牢记使命守初心 强化责任显担当
7月19日至22日,郑州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对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反应迅速,高度警觉,严格贯彻落实学校部署要求,坚守一线、排查险情、保障平安、灾后重启,充分展现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
守牢安全红线 扛稳实验室安全
这次意外的暴雨灾害发生后,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第一时间成立党员突击队,党员领导干部冲在前,党员同志勇挑重担,立刻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7月21日开始连续一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分组对龙子湖校区和文化路校区实验室全面进行检查,检查工作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损失为目标,到全校各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工作,找问题隐患,帮助解决问题。此次检查工作,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展现了办公室全体人员的集体凝聚力,以及心怀大爱、冲锋在前、无畏艰险的奉献精神。
水灾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走进学校实验室,龙子湖校区第一实验楼因负一楼配电柜进水导致全面停电,学院积极协调发电机组开展自救工作,保证重要实验材料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文化路校区部分老旧实验室检查到有漏水的情况,分别对接各学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师生员工再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检查时每到一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沟通或电话沟通,确保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协助学院实验室尽快恢复工作。
在做好实验室安全现场检查工作的同时,督促各学院重点做好汛期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工作,严格执行实验室值班值守制度,加强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管理,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加强安全排查,严防因洪水造成易制毒、易制爆、剧毒化学品丢失等问题。
认真落实省教育厅汛期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对各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后,完成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台账上报工作。

落实防控措施 当好设备“健康卫士”
为加快灾后的教学科研尽快恢复工作,减少仪器设备损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及时成立了大型仪器设备技术指导小组,对各学院、学科提供技术信息和保障,直接指导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科学开机、稳定运行。7月20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王长青、刘炳杉、冯献礼同志,当天全天一直坚守在测试中心实验室,清除积水、为设备加盖防水布,确保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安全;在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的同时,开展全校仪器设备安全巡查,对大型仪器设备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实地落实设备受灾情况;同时联系了安捷伦、岛津、赛默飞、德国耶拿、海能、日立等8家公司,请他们免费上门进行设备测试,在我处网站和相关微信工作群里公布了检测厂家的联系方式,协助各学院平台进行灾后设备重启,将损失降到最低,保障科研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没有一台设备因为不规范启动或操作造成人员伤害、设备损害或功能受损的情况发生。
一方有难急驰援 共克时艰显担当
在稳步开展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灾后巡查、指导运行工作的基础上,强化社会责任担当,积极与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共同谋划,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共同发起河南省科研仪器设备灾后开机重启“倡议书”,在全省范围内倡议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灾后大型仪器设备安全运行,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河南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等领导下,我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成立“专家援助团队”,迅速录制十余个指导仪器设备开启的小视频,及时传到相关网站;专家组全天候开通电话,远程指导仪器设备保养、开启和运行。7月30日,我校“专家援助团队”成员王宜伦、刘佳、王长青、冯献礼在省科技厅基础处、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负责人的带领下,赴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和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现场指导大型仪器维修及重启,针对受灾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给出建议。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将进行线上大型仪器重启指导工作,助力河南省实验室灾后安全运行。



一个不闭馆的暑假
“为了让暑期留校师生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图书馆整个暑假期间不闭馆”。学史力行,实事暖心。在走访调研学院过程中,广大师生对延长图书馆暑期开放时间呼声极高,经过多次研究,图书馆决定暑假期间全程不闭馆。文化路校区三楼自习室和二楼临时自习室暑期开放,为在校师生提供200余席座位,龙子湖校区图书馆一楼提供1288席座位。“暑期不闭馆”五个字,不仅彰显图书馆人做好青年学子奋进路上“铺路石”的担当和使命,更映射所有图书馆人的默默付出。2021年的暑假,面对突如其来的“双战役”,图书馆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好图书的“守护者”,当好师生的“贴心人”。
一场无声的战斗
7月20日,郑州遭遇罕见雨情,汛情紧急,图书馆馆长张华冒雨前往文化路校区,快速开展防汛救灾工作。连续的暴雨已经造成文化路校区馆舍屋顶漏水、墙体渗水,严重威胁到阅览室、书库财产安全。情况危急,张华立即带领人员对老馆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及时排查出受灾区域,将近5400册过刊、725册工具书、2300册图书转移至安全区域。在抢险救灾中,图书馆人及时处理漏水区域,疏通堵塞管道,极大降低了图书馆固定资产的损毁程度。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黄学新,坚持生命至上、公共安全至上的原则,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统筹协调人员,全力降低汛期图书馆财产安全风险。由于水位不断上升,龙子湖校区图书馆一层西南侧阅览区图书加工室和地下室多处管道与墙体接缝处漏雨严重,多处墙体出现渗水现象。值班人员及时处置险情,历经4个小时,将12700册左右的图书全部转移到安全区域,确保了新馆馆舍及馆藏资源的安全稳定。当晚,为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副馆长岳建文带领值班人员不定时排查安全隐患,进行巡逻检查,一直坚守至第二天雨势减缓。暴雨浇不灭精神火焰,洪水冲不垮责任担当。本次洪灾,先后有16名党员参与防汛救灾工作,他们用双腿丈量积水、双臂抬起图书、双肩扛起责任,充分彰显党员的担当本色。
一张牢固的疫情“防护网”
7月30日,郑州出现新冠肺炎阳性病例,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拉开帷幕。从得知消息到防控布控,图书馆用最快速度筑起一张安全“防护网”。8月3日上午,图书馆组织全体中层干部召开专项会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会议过后,图书馆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机制,购置防控物资,为在馆学生提供充足消毒用品,确保师生安全。防控期间,馆内职工王浩南作为我校首次全员核酸检测47名志愿者中的一员,火速赶赴各个检测点开展工作,为保护师生身心健康构筑红色“防火墙”。
一次提升服务的改造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是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主阵地之一,提供充足的空间,舒适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图书馆利用暑期对文化路校区(含桃李园)空间资源进行优化调整,暴雨加疫情的双重袭击,也并未阻滞改造工作的进度。在图书馆人的坚持下,老馆空间优化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此次改造,共涉及9个房间,15万册图书,442组书架,通过对馆舍环境重新粉刷,将现存阅览室图书资源下架、调拨、细排等,实现调整空间布局,增加自习座位,减少人力成本的目的。在满足各校区读者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此举将最大限度整合分馆资源,优化借阅环境,释放空间及人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以各单位提供素材时间为序)
策划统筹/王红艳 周红飞 文字编辑/谢东明 孙慧敏 图片编辑/杨钰晨 李洪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