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冯艳慧,女,我校园艺学院2013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班级团支书,2014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注册大学生记者,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记者团采编三部部长。曾获得河南农业大学优秀学生记者、河南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园艺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原创新闻作品曾在《人民网》、《河南日报》、《映象网》、《河南青年报》、《河南农业大学报》等各级媒体发表。
阳光女孩偶然结缘郑开
和很多普通大学女孩一样,爱好摄影,偶尔骑车兜风,闲时看看电影,经常待在图书馆,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发发动态,这就是冯艳慧的日常生活。
冯艳慧从小就喜欢看书,没事也会记录些东西,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进入大学后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在这个充满新闻氛围的组织里,她更是将自己的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参加河南省高校校媒座谈会、郑州校园记者大赛等,积极写文章投稿,文字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4年冬天,艳慧偶尔在微博上看到了郑开马拉松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的通知,抱着试一下的心态报了名。
“当时大一什么都不懂,没什么经验就连初赛阶段交的作品,如采访稿、采访提纲等,也是百度了好久才知道怎么写的。”她笑着说道。
在尝试中成长
人并非生来就什么都会,只有在尝试学习中才会成长。身为河南农大大学生记者团采编3部部长,班级团支书,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竞赛、组织班级活动等已经是冯艳慧在大学生活的常态。
她参选郑开马拉松注册大学生记者的复试阶段时,需要提交视频作品。在拍视频的时候,为了采访到晨跑的人,艳慧就经常早上6点多就到操场,寻找采访对象。
“当时因为摄影记者临时退出了,我没有话筒,也没有DV,也不认识做视频的人,时间比较急,只能自己熬夜连学带做,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视频。”在采访过程中冯艳慧提起了难忘的视频之旅。
在郑开马拉松大学生记者选拔复试阶段,马拉松组委会在周末会组织一些活动,为学生记者提供实战经验,如河南高校志愿者启动仪式、社会志愿者面试、马拉松进社区等,每一次活动都有她的身影。
“这些活动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跟复试结果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仍有洛阳、南阳等外地的学生记者赶来参与,仅仅因为对新闻那番的热爱。我们共同去采访一些志愿者,被那种志愿精神所感动着。”冯艳慧说道。
原地不动的坐着,未来永远都只是想象。尝试着去成长,获得的不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友谊。
把运动融入生活
因为之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郑开马拉松的直播,为了亲身体验马拉松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比赛当天,冯艳慧4点半起床,天还未亮,在去往赛场的路上,还遇到一些已经穿着比赛衣服的运动员,交谈得知,为了热身,他们都是途步走到赛场的。
冯艳慧告诉记者,在那一天的采访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她遇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跑步团队,他们中有二十几个人,大多数已经退休,马拉松跑了十几年,跑遍了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在北京参加了一个跑步俱乐部。他们对马拉松有着特殊的感情,希望和跑友一起跑完祖国的各个城市,在运动中感受着友谊与快乐。
此外,她还采访了特殊的运动员——视障儿童,他们每一个人由一名志愿者带着跑步,和普通参赛选手一样充满激情,面带笑容。这次活动是和勤公益社组织的,他们希望视障儿童能够通过活动感受到自信、健康和快乐。
“马拉松期间采访过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但采访后的感受只有一句话:郑开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运动赛事,它更表现着人们在精神上的追求与突破”,冯艳慧笑着说道。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
冯艳慧认为,参加比赛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方式,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懂得感恩。
当记者问道参加马拉松的收获时,冯艳慧表示,参赛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她感恩在参赛期间发生的每一件事。
在新闻采写方面,大一时什么都不懂,经过马拉松的现场演练,采访到社会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人,对以后的校园采访都有一定帮助;在组织能力方面提高也很大,在策划线下活动时,包括活动起始准备、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处理、活动后的总结都是我一个人做的;在做事方式上让冯艳慧学会了认真。
对待郑开大学生记者选拔,冯艳慧认真做了,并且取得了成功,有了自信,“之后的很多事情我都会大胆尝试,并认真对待”。
当被问及去年参加郑开马拉松采访目的时,冯艳慧说道:“我参加马拉松采访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发掘郑开马拉松比赛精彩和感动的瞬间。”
对于冯艳慧来说,用新闻作品参加比赛是一种享受,“认真地去经历就可以了,结果并不重要,选上的就好好珍惜这个舞台,付出的越多,学到的越多。但没选上也无所谓,像很多没有选上的学生记者,他们依然会拿着相机或者采访本,到现场采访,也会发现很多新闻点,何况今年还有大学生新闻作品大赛。”
看着今年大学生记者团有两名学生记者入选2015年郑开国际马拉松注册大学生记者,冯艳慧表示为她们深深点赞,祝愿她们能在赛场用自己的独特的新闻眼去发现身边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