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吃货”这个词是特别有内涵的,你能吃并不代表就是吃货,能吃顶多说明你胃口好,而吃货还得会吃、吃得讲究。小时候曾经特别羡慕一个职业———美食评论家。这次回老家,最让我感到幸福的事就是看姑姑做饭了。
离家半年,再次相逢,并没有遇到长辈们口中所谓的“水土不服”问题,安逸的生活反而让亲朋好友对我的评价出奇的一致———又白又胖。但这并没有引起姑姑的重视,她执着地认为我在学校总是吃面条,所以得给我做点好吃的,总想弥补一下我在外面待这么长时间“受的苦”。
做红薯丸子,要先把红薯削皮,蒸熟。等到熟透了,就用勺子把红薯块按压成红薯泥,加入适量面粉,面粉多了,丸子失去甜味;面粉少了,丸子会太黏。再加入少许白糖,把其充分搅拌混合后,就可以把其揉成一个个小球。这个过程也是让人相当欢愉的,其实我有种小时候玩泥巴的感觉。为了让颜色好看,也可以在里面加入黑芝麻混合均匀,然后在柴锅中倒入油,引火,待金黄的火苗把油加热,就可以开始炸丸子了。一个个丸子慢慢变成金黄色,等到漂起来,就说明熟了。起锅,控油,早就围在锅炉旁的小孩子们也不怕烫,左手倒右手,嘴里呵气不止。趁热吃,外皮香脆,里面又软又甜。一口下去,热酥软全都下了肚。炸油条这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也是必做的。看了姨奶是如何把面粉变得有黏性,再经过发酵后产生气泡,我觉得我是不会吃到自己亲手炸的油条了。
芝麻饼也是很好吃的。为了使饼更加脆,面粉中要加入油,再加上洗净的黑芝麻,把面和成一团,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一层———越薄越香。把饼放到锅里,让它自己慢慢地由浅黄变成金黄,最后颜色越来越深,黑色的芝麻更让人食欲大增。放到嘴里嚼,越嚼越脆,越嚼越香,回味无穷。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吃”到底带给你多大的安慰?有人评论说没有靠吃不能缓过来的坎儿,有人说人类的悲伤并不相通,但食物可以。我觉得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外面漂泊的时间越长,就会越想念家里妈妈做的饭———即使妈妈做的饭并不是很好吃,但回忆起来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满足和幸福。也许那顿饭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的,也许那时我还小,无忧无虑。
时间在流逝,每次回到家乡,老家都或多或少会有变化。但那条街上热气腾腾的热干面还在,淋上一勺辣子油,加入芝麻酱,再加上碧绿的葱花。搅拌均匀后,总觉得比在任何地方吃的热干面都好吃。还有那家卖油条的,油条随手一抓就八九不离十的本领着实让我长见识。
也许将来我们会去很多地方,尝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无论走多远,只要想起家乡的美食,就如放飞的风筝一样找到了依托。那些美好的食物放在精致的碗碟中抚平我们内心的褶皱,填满冰冷的肺腑,给我们带来温暖,带来思念,我想这就是这些食物给我们的最大的安慰,也是给我们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