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透露,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
国际宏观经济增长形势低迷,就业人数如此庞大,比自己学校名气大的国内外名校如林……这些无一不给我们增加了就业难度。但是,在就业这场硬仗上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应满满怀信心地去战斗,去追求。
笔者身在高校,在与用人单位和求职毕业生沟通后发现一种普遍现象:企业急需用人,待遇也可以,但是找不到合适人选;求职毕业生急需工作,能力可以,但是找不到对口企业和岗位。
就业,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们要有信心。
窝在宿舍不出门,抱着好书不去看,机会来了不去抓,工作来了不去干……这样的状态再谈就业信心就只能是异想天开。
那么,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如何获得?笔者认为需要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
培养毕业生就业信心,学校首当其冲。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学校也应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成长,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比如国内有些高校在学制设计上安排了较长时间工作实习,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待毕业时已经有了一定工作实习经验,到了岗位就能上手,这样的毕业生哪个企业不喜欢?笔者从我校园艺学院得知,该院与葡萄协作网尝试开启葡萄兴趣班,结合准毕业生兴趣爱好,邀请葡萄行业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去基地实习实践,实习合格可直接办理入职手续。如此,何愁毕业生难就业?
培养毕业生就业信心,企业责无旁贷。
“80后是垮掉一代,90后是垮掉一代……”似乎在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声音在任意地评论着一代又一代。80后没有垮掉,现在大家更觉得90后也没有垮掉。有些企业负责人声称,90后大学生普遍浮躁,没有主流价值观,如此云云。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价值认同、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一直在发展、一直在传承,只是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同。正如,某知名企业负责人来说,说90后坏话有些冤枉他们了,他们和上世纪大学生一样,毕业时候基本都是白纸,如果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他们形成企业价值认同,他们还是很能干的。
培养毕业生就业信心,老师和家长要重在引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和毕业生父母对当今就业形势的判断也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比如很多父母不切实际地希望孩子的就业岗位是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父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但是,即使外在条件都到位,自身不努力的话还是难以达成心愿。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内因。笔者建议,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找对方法是增强就业信心的三个内在重要条件。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薪酬、待遇和工作地区看得很重要,找工作时过度集中于东部大城市,但忽略了实际上中西部和一些二线中小城市对毕业生也有着大量需求。因此,弄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付诸努力,孜孜以求,还有什么难事可言?俗语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是信心和实力总是成正比,条件再好都要靠自己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