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春之光

学生时代的互联网+新闻

时间:2016-05-13 09:08:27 来源: 侯海锋 阅读:

 

  2009年进入大学后,我参加的班级和学生会竞选都陆续失败,不得已,寻梦的我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最后被记者团收留了。
  而后,我成为了学生记者。我和所有的小伙伴一样开始校稿,看标点,看字词。记得我有一次校稿不认真,看了一下午只发现了两处错误,被陈老师狠狠地鄙视了一把。自那,我开始看电子版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全面提高自己,经常看对的文章,就更容易发现错的问题。《人民日报》的社论和《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我都喜欢看。看得多了,自己慢慢就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有次我来到校报编辑部找周老师,顺眼看到周老师桌子上有个材料。向周老师打过招呼后,我拿去看了。结果,刚拿起来,就发现了一个大错误。我赶紧就和周老师说,这篇文章有一个显著的错别字。
  慢慢地,只要是去校稿,我就能在校报的样刊上画出一二三四五处需修改项,怎么改才能更通顺,更合理。同时,我也在看报的道路上变成了一个“病态”的人———爱挑错。
  从大学期间直到现在,凡是有字的地方,我都会去看看。并不是期望能学到什么,而是看看它有没有错别字。由于英语四六级是一把过的,我对自己的英语还是有点信心的。有一次,我和系里的小伙伴一块儿去河北白洋淀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就在一个五A级旅游景区,我发现他们把厕所的单词TOILET拼写成TOILTE。我当时心里就不舒服,赶紧去买了笔和纸,给白洋淀的管理人员写了封信:谢谢你们给我们提供如此好的旅游环境等等,最后笔锋一转,你们有一个小瑕疵,你们把厕所的单词写错了,请改正。接着落款电话,姓名,时间。
  此事很快就过去了,我也没在意。后来竟然收到了白洋淀那边给我打过来的电话,“谢谢你,我们会尽快改正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的关注被人认可,我的内心幸福满满。
  如今,看到很多报纸尤其是自媒体文章如果有了错别字,我基本上都会和他们的主编联系,竟然因此和很多人成了朋友。
  看到的报纸越多,挑错的机会就越多。发现的错误越多,说明看到的新闻就更多。结果,我的脑袋好像变得越来越大。很多信息在我的头脑里纵横交叉,很多事情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报纸里的新闻或许是描述角度不同,或是跟踪报道。我慢慢地对新闻线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兴趣比校稿带来的乐趣更大。我也从新闻敏感慢慢转移到对信息敏感。
  在我大三的时候,新浪微博很兴盛。我每天上完课,就会坐在电脑前。通过贴吧、微博等关键词的搜索,基本上对农大的大事小情略知一二。紧接着,宿舍的同学、班级的同学对我放大招了。他们有什么事儿都会问我:学校有什么好的选修课?周五哪一间教室人少?农大附近哪儿修自行车?某个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郑州哪里的种子会好一点……我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活百度”。但这些东西百度里边是没有答案的。
  大三的寒假我去报社实习。老师让我找一些新闻线索,然后写新闻。由于在学校的经历,我在报社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新闻点。经过采访,编辑,修改,一篇稿子就诞生了。老师问我,这些信息你是怎么找到的。我回答我运用的一些关键词的微博检索。老师说:“难怪呢,你们年轻人成长起来了。”
  现在我在雏鹰农牧工作。还是有同事问我,word怎么转pdf,pdf怎么转word,怎么编制长图片,怎么把微信群里的小视频倒出来,公司最近又有哪些新闻,或者说上合的交通管制情况怎样……我都会千方百计找到答案。新闻有价值,信息也有价值。
  做学生记者四年,毕业两年。如果说记者团真的给了我什么,我会说记者团给了我对一切有用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能力。记得周老师说过,给你的机会往往都是无声的,就看你怎么去运用它了。你要整合你身边的资源,让你的新闻触角到达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关注一些有用的东西,注重分享,这样你的渠道信息就会更多。
  作者简介:侯海锋,男,河南陕县人,2009年进入河南农大食品学院,同年加入校大学生记者团。曾担任校学生记者团记者站站长,在《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晚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30余篇,被连续两届评为校大学生记者团优秀学生记者。现就职于上市公司雏鹰农牧集团品牌中心,从事品牌管理工作。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