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一直埋于案头工作,和师弟聊天中猛然记起农大报已经700期了,分别多年也在此谈谈“我与农大报的故事”。
其实说起来,确是很有渊源的。
高考之前,因为颇爱文字,就决定无论考取哪所高校,都一定要“加入记者团,驻扎图书馆”。但一进农大校门,没等到记者团纳新,我就被助班推荐到学生会工作了。学生会的工作很忙碌,虽然一直在从事公文写作、简报发布,但也实在分身乏术,就此与校报错过。但真正的缘分是不会因为路途曲折而擦肩而过的。
本科毕业,考研调剂回本校后的我满心沮丧,于是从图书馆借了十来本书,终日把自己在宿舍,以此排遣内心的郁闷。一日,在记者团纳新点的驻足,忽然使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曾经最想做的事吗?
立刻报了名!因为一直认为记者团是本科生的专属,担心自己不被接收,还专门留的笔名。顺利通过笔试后,在面试时看着大三的“学长”,我心里暗笑,笑自己“老夫聊发少年狂”;因不善言谎,所以最终还是在“学长”的一直追问中败露了。“羊群里跑出了个骆驼来”,看样子他们也觉得面试到“研究生学妹”也还是很兴奋的。
新一届记者团成立大会的时候,看到了团长培栋和彦华。他们的记者生涯已然灿若星辰了,坐在下面的我内心是仰望的。
后来去办公室时,孙淑娥老师笑着说我是记者团第一个研究生学生记者。我却担心因为我年级高与同期记者产生疏离之感。所以,每每有记者团的活动,我也总是积极地去参加,和大家在一起活动,经常向老记者请教、学习,如何做专题调查、如何发稿等。
我的第一篇稿件内容是我校研究生明德文化周的内容———当时,我们一直在用在线投稿系统递交稿件———因为对自己笔杆缺乏自信,我在文末留了自己的笔名。直到某一个晴好的正午,我在食堂门前震耳的校园广播中接到了红飞老师的电话,才知道因为笔名投稿的缘故,给老师们添了麻烦———他们根据文章的内容,找到了学校的研究生工作部老师,询问之后,才找到我核实情况。也是在那次之后,我开始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尝试。而这一次的稿费,我为导师王兰菊老师选了一条围巾,感谢她对我“开小差”的宽容。
后来,我做了一个奖学金如何消费的专题调查计划,团里的“学长”刘鑫还特别帮助我进行了调查问卷的结构调整以及最后行文的调整、润色;而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记者团更多朋友的帮助———那是真正的一张张调查表的填写。数据整理、作图,发表见报后,我也逐渐把这件事情放在了身后。但没想到的是,后来孙淑娥老师和周红飞老师将这篇稿件推到了省里的好新闻评选,获得了二等奖;后又推到了全国的好新闻评奖,获得了一等奖。而我却因为研二进入课题研究,鲜有精力采访写稿了。毕业那年,曾经同年进入记者团的彦超、麒洋,成绩早已到了足以令我仰望的新高度。
因为有学生记者的经历,所以求职时我分别制作了文职、专业两套简历,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进行投递。因缘际会,我看到了天津这所学校的招聘计划。在冲破了一众本校研究生们的面试复试包围后,我得到了学生工作部的工作。后来,听综合办公室的同事说我是因为曾经的学生记者经历,而在简历遴选时通过审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记者的经历就是开启我就业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毕业之后,我仍然混迹在农大记者团的QQ群里与小伙伴们瞎聊,跟美女陈闲扯,同周郎戏语;即使忙得没有时间聊天,我也愿意在路上的时间看看小伙伴们都在聊什么有趣的事情,看农大的新媒体的精华推广。与现在仍在或不在新闻战线上奋斗的伙伴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为小学弟小学妹们的每一帧摄影图片而欣喜,为每一篇文章中母校的发展而自豪。
兜兜转转的路上,其实总有农大报、农大记者团的相伴。在我人生灰暗的时刻,带给我光明和希望;在我妄自菲薄之时,带给我强烈的肯定和认同;在我前路迷茫之时,带给我一条顺畅平坦的通途。有时思来缘浅,品品却觉情深。
作者简介:屠琼芳,2002级园艺学院研究生,曾任河南农大记者团采编部部长,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机械与材料学部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