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春之光

曾为校报人 永远校报情

时间:2016-05-04 08:07:10 来源: 孙淑娥 阅读:

 

  《河南农大报》出版700期了!
  700期报纸,对于社会报纸尤其是日报来说,可以说就是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而对于我们高校校报来说,这700期报纸却凝聚着几代校报人的心血和汗水!这700期报纸,从四开黑白校报变为对开彩印大报,无声地记录着学校发展的风雨历程!
  700期即将出版之际,作为曾经的校报人,涌上心头的,更多的是感谢!
  感谢报纸给我的锻炼和砥砺!校报和社会媒体有很多的不同。它不像外边报纸有严格的采编校人员以及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之分,校报的所有人员都是多面手,整个报纸的出版流程都会全程参与,都要是熟手。作为记者去采访时,胸前挂着沉重的相机,手里拿着采访本记个不停;到排版画版时,又要拿着尺子打格子去摆布稿子,那一刻,就像个笨拙而认真的工匠在不遗余力地打磨作品;到最后校稿时,一校二校三校,每次都一字一句地边读边改,字斟句酌,比老学究还像老学究。从一校到最后清样进厂印刷是最为紧张的阶段,总是感觉有错误没有找到。那几天可以说是寝食难安,直到最后拿到墨香四溢的报纸,心里的大石头才会落地,长长地出一口气,欣喜和满足充盈心间。这种紧张感在我十几年的校报生涯里几乎成了规律性的条件反射,以至于到现在,梦里偶尔还会出现报纸印刷后错误无法更正而懊恼沮丧的情景。
  还有许多片段至今依旧清晰:第一次拿相机,胶卷没有挂上而浑然不觉,整个活动都是白忙活,冲洗出来后全是空白,一张照片都没有;清样进厂后又发现了错误,寒冷的冬季里骑着自行车到十多公里外的印刷厂撤换照片;作为点缀的报缝虽然是摘抄其他报纸的文章,但老主编张老师总是要对这些报纸的内容重新编校,画满了各种弯弯曲曲的符号……如今回想,校报的烙印至今仍在我的生活中时时出现,看到一些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新闻稿件时不自觉地去品评标题和导语,腹诽其优劣高下;找错别字的“职业病”至今仍频频发作,看见了文件上的错别字和病句,不由自主地用标准编校符号予以改正;写报告写总结时近乎偏执地一遍遍修改和打磨,永远是不满意的状态……感谢曾经的前辈和同事!文字功底极为深厚,擅诗词歌赋的张老师,整天风风火火地背着相机和采访本满校园跑风趣幽默的唐老师,严谨讷言而深藏不露的侯老师,还有博览群书的朝阳,指点江山的红飞,温婉聪慧的陈玺,认真负责的麒洋,踏实勤恳的马寒……如今大家有的退休,有的转岗,有的坚守,但是大家给我的无私帮助和支持,永远难忘!
  感谢曾经陪我走过一期期报纸的大学生记者!1994年大学生记者团恢复成立,记不清有多少同学曾经陪伴我走过校报出版的每个环节。外出采访时,沉重的相机往往被同学们抢过去挂在自己的肩头;写稿时,看到我因为在电脑前打字太多而眼疼,总有人主动请缨,一字一句帮我打字;校稿时,放弃休息时间而陪伴我到深夜却从无怨言;发报纸时,各个公寓楼爬上爬下而从不叫苦叫累……如今这些同学大多离开了校园,遍布大江南北,涉足各行各业,他们有的仍然坚守、奋战在新闻战线,有的成为不同领域的行业翘楚。但我坚信,校报和大学生记者团的经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永远不会褪色!
  曾为校报人,永远校报情!
  700期校报,致敬我曾经的校报前辈和同仁!
  致敬我曾经的学生记者!
  致敬我青葱而多彩的校报岁月!
  作者简介:孙淑娥,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1992年至2009年在校报编辑部工作,曾任河南省校报研究会秘书长,撰写和编辑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河南省新闻奖等奖项。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