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小麦一季中成熟和收获最重要的时节。这个时节的中原沃野,阳光灿烂,碧空如洗,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波光闪闪,涌动着粮安天下的美好梦想。
对于河南的小麦来说,从头年播种到次年收获,要经历最长达270天的生长周期。播种、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每一步都来不得马虎,每一步都是“关键点”。
在百年学府河南农业大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年追赶着小麦生长的节奏,伴随着小麦的呼吸频率,往来奔波于教室、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潜心研究小麦的生长特点、专注探索小麦的耕种规律、默默培育小麦的优良品种、孜孜不倦传授小麦的科学知识,穷其一生只为六月时节滚滚的金色麦浪。
品种筛选、地力提升、农机农艺信息融合、水肥光资源利用、测土配方施肥……他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朴实无华,却又脚踏实地,闪耀着科学的智慧与光华。
挽起裤脚,他们穿行在田野间,查麦情、讲农情,与农民兄弟亲如一家;手执教鞭,他们站定三尺讲台,解原理、说实践,培育出一批批青年英才;摘得大奖,他们谦逊而不骄不躁,沉下心、许下愿,依然风里来雨里去。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他们深深懂得这八个字的真意。“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是他们奋斗的目标。有人尽其一生只写就一部著作———《小麦的根》,他说:“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做到最好”;有人满头白发仍痴迷于已看了半个世纪的麦穗形态,他说:“怎么看都看不够,乐在其中啊!”;有人风华正茂却抵得住世事喧嚣只顾埋头攀登,他说:“一个麦粒就是一个世界,我想走遍那里的每一个角落。”
从《诗经》中:“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句子,可以想象出古人穿行在田野中,看到小麦密密种植、漫山遍野、丰收在望时那种幸福的样子。据考证,小麦在中原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几千年来一茬茬小麦孕育了厚重的中华文明。而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富足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上世纪中叶,河南有句俗语:“小麦小麦,不过一百。”就是小麦亩产很难超过100斤的意思。而今,小麦育种、耕作、存储已发展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牵涉分子育种、基因技术、水肥管理、信息技术、植保、耕作等等多个学科,亩产800公斤已不稀奇。而这所有一切,都来源于科技的进步。此时我们不得不说,论及科学技术的普及、科技人才的培养,我们不能忘记河南农大这一代代“小麦人”。
“五风十雨,穰穰满家。”今年的六月,中原大地又是金灿灿一望无际的麦田。此时,我的眼前闪现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他们埋头在田间、实验室和教室中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