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春之光

让“农大好人”名片更加闪亮

时间:2016-03-31 16:29:24 来源: 吴麒洋 阅读:

 

  日前,“中国好室友”蒋程不仅感动了他的五位舍友,更是感动了全国众多高校网友。有网友直呼:“我在华科等你来……赶紧来当我室友。”“所以你是单身吗?”
  蒋程表示:“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想到反响会这么强烈。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为他人多考虑一点,这些事都将习以为常。”在高校宿舍同学人际关系冰冷频频见诸报端的当下,好人蒋程不禁让人暖上心头。
  笔者仅从近两年来媒体报道事件中统计发现,农大从不缺少“好人”,从某种角度上说农大好人已不失为农大的一张靓丽名片。
  毅然跳入刺骨的黄河湍流中营救坠河父子的学生李二阳、寒假期间为学生们200多辆自行车戴上“防尘罩”的“中国好楼管”周自琴、苦寻失主归还失物的教师王亮清、义务辅导小学生的“四点钟课堂”……农大的好人,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后勤人员,有个人,还有集体。
  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就农大出现的好人现象而言,笔者认为这和“明德自强、求是力行”农大校训、“弘农爱国、厚德质朴、求真创新、包容奋进”的农大精神是分不开的。
  十万农大人,十万弘农心。一代代农大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擦拭着农大好人名片,自上世纪以来,农大“好人”与田野为伴,同农民同吃同住。在很多乡村,提起农大的博士服务团、学生志愿服务团……老农们就会竖起大拇指。“河南蔬菜之父”、我校教授张绍文被菜农们称为:“咱自己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我校教授郭天财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被农民亲切称为“郭小麦”。每年暑期更是有千余支由教授、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小分队走上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传播农业科技……在基层实践中,一代代农大人传承和践行着农大校风和办学理念。
  长期持续的校园文化活动擦拭着农大好人名片。极富特色的校园文化让人在活动中感受到农大的精神力量,“庆祝国庆剪纸活动”、“端午传统知识暨包粽子大赛”、“汉字英雄”等集聚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寓教于乐,在让人视觉体验后,接受道德和文化洗礼。正如我校三年级学生董瑞林所说,学校开展的“大志、大爱、大雅”目标教育,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三合为一,特色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同学们很喜欢,对我们思想道德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批退休的老教授用心血和耐心擦拭着农大的好人名片,他们有的已经退休多年仍奔走在学生一线,他们不辞劳苦、不畏年迈对青年人劝学、引路,为的是青年人的健康发展,成长为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人。“不要表扬、不要报酬,就想让学生好好学习,少走弯路。”这是我校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刘波涛教授的坚守。自退休后,十八年来老人不辞辛劳,作“劝学”报告百余场,义务为大学生讲成才之道、为人之道。有了这样的好人引路,何愁好人不出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好人“带着”“新好人”用行动践行着农大精神,并一代代传承和发扬。如今,在百年农大的校园里氤氲着争当好人、争做贡献的良好风尚,并已内化为农大人的一种精神契约,受过熏陶的农大人在校内外、在不同的岗位上演绎着各自的风采,有的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碰坏他人水壶等不到当事人留下电话主动赔偿的不留名好人;扶起摔倒老人并护送到家不留名的农大“三人组”,赢得了市民到校送上表扬锦旗;20年来为市民和师生义务维修家电等数万件的“雷锋站”,为市民和师生带去了方便;扎根基层的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柳波,用青春和智慧带领老百姓走向了富裕……他们做的事情有大有小,甚至是一件件小事,但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体现出了满满地正能量,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符号,那就是农大好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让我们满怀正能量,去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共同擦亮我们农大好人名片,去实现我们的农大梦、中原梦、中国梦!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