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浪尖上,猪都会飞起来的。”这是新时代下事物发展的最好映射。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都正被改革的浪潮席卷。作为青年的我们是时候乘新时代大浪,驾知行合一之舟,谱新世纪华章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学习便是我们获取和掌握知识最为直接的途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动态知识三方面。基础知识是指我们在日常社会生活获得的常识性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我们所长期从事的、具有创造性的层次知识,动态知识是指当前不断变化的、进行结构性调整的知识。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便是积极认识、分析、掌握、运用知识,然后将知识转化为产品,使之可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或者解决生产的矛盾性问题的过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我们当代青年应该通过好读书,读好书,来完成我们假以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崇高理想。这就亟待“身体力行求知识,勤奋踏实谋发展”的学习态度。
知行合一离不开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慎思”等家喻户晓的道理无不体现着我们的先辈对事物认知的深刻见解。当今知识体系更新周期短,不可预见性强。例如当前“互联网+”一直处于持续“高温”的状态,当“+商品”摇身一变为电子商务,“+银行”便成为网上银行……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不会给我们留有任何准备的机会。然而由于我们对新知识的匮乏,一些本来可以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颠覆性影响的新事物却遗憾不已地与我们擦肩而过,渐行渐远……也许我们不能预见未来新事物发展的源头与方向,但我们能做到把握好潮流的风向,在时代的浪潮中见风使舵,打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坚定而自信地成为新时代掌舵者、领头羊!
知行合一离不开大视野。大视野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见识,更要有自己的情怀格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鲁迅先生称那些为之“中国的脊梁”的缘由。热爱自己的国家是当代青年的义务,发展中国才是我们青年应为之事。大视野来自哪里?“大”来自我们对同学一声亲切的叮嘱,对父母一句温馨的问候,对留守儿童深切的关注,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理解。问题是做大的导向。作为校园青年的我们,不能再将自己定位成学生。要知道: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中国的未来就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每一位青年都将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那时我们的想法将是我们未来国家意志的体现。要知道国家未来的接力棒迟早会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逃不掉,更摆脱不掉;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和谐都将压在我们的肩上。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每个人的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就是在我们每个人上乘传承,下启发展之间,才构成今天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因此这种意义与价值需要我们青年去赋予。
知行合一离不开实践与再实践。正如当年《光明日报》刊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第一观点,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宣判。古人又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诚然,无数事实向我们证明:实践才是我们是否正确的终极裁判员!同时实践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一次或多次的实践并不一定可以证明其是正确的,需要我们去反复地论证,反复地去考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仅仅是每一位青年应有的价值取向,这种务实敬业精神更是一个国家,乃至全民族长期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展望21世纪,随着是习主席“中国梦”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实施以及我国构筑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一种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显现。我们更应该积极承担起历史的责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里如一。
崛起吧,青年朋友们!只有我们种下这颗务实的种子,播撒勤奋的汗水,中国的未来注定由我们来驰骋,祖国的山河将注定由我们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