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已毕业一年,同窗好友散落天南海北,虽仍时时保持联络,毕竟还是渐渐少了消息,更不用说在校时参加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校园社团了,从大二开始就都已渐渐退出,没有社团活动的连接,曾经的一些社友除了一二比较能聊得来的朋友还偶尔保持联系,其余慢慢也都失了音信。
这本是人生常态,我并无意于伤离别,然而唯有一个组织,却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如同根系之于树木,或者更贴切地说,是一种归属,而不只是一个社团。那是一群热爱新闻和文字的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的家,这就是我大学期间唯一待了四年的河南农大大学生记者团。
犹记得刚进入大学校园时校园社团招新的“百团大战”,那时我一口气报名参加了五六个社团,单车书法志愿者文学社不一而足,记者团当时和社团一起招新,当时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只是觉得记者团好“高大上”,还有就是对于记者这一工作的好奇,就算只是学生记者,也可以提前接触一下,再加上对于文学的一些小热爱,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后来就成为了记者团这个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直至现在,还会到永远。
初入记者团,对于一切都很好奇,策划提纲、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撰写文稿、分发每一期校报……对每一份工作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当时新校区位文才团长和采编一部张亚茹学姐一点一滴地教我们这些新成员如何去发现新闻,收集线索,采访时要注意什么要点等,通过这些学习和积累,才算走上了学生记者之路。
还记得大一时校运动会,去老校区参与策划、实施选题,进入赛场里记录运动员的英姿,在赛场外记录他们的刻苦训练,还有采访志愿者的付出等等,于我而言是一次极大的收获。其他的活动如新闻摄影讲座、元旦欢庆活动等,甚至每年端午的粽子,都让我仍然记忆犹新。更不用说每一期校报上的那些锦绣文章了,每一期都会仔细地看,哪怕后来由于自己的原因和性格爱好 “隐退”,不再频繁参与记者团的活动而是经常地写一些文章投给校报,仍然关心着记者团,并未把自己当“外人”。
在校期间我去老校区的次数不多,然而每次去老校区,记者团编辑部是必去之地,或者和老师聊聊天,或者校对一下最新的校报,或者看看书,就算不说话也觉得自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朋友,有的甚至之前没有见过面,一问名姓便觉得熟悉,常常在校报上见到文章,观其文可知其为人,聊起天来毫不陌生,慧玲、焕然、韩娜等朋友皆是如此相识,和平常同学相比,更多了些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如今各自努力工作或者继续深造。
除此之外,更让我常常萦绕于心的是老师们的宽和大度。周老师才华横溢,“不周风言”常常见解精辟令人叹服;陈老师和蔼可亲,每次见到陈老师都觉得特别知性;马老师爽朗幽默,见多识广,和马老师聊天很能增长知识;吴老师儒雅大气,自有风范。对于老师们对于我的赞誉我常常觉得羞愧,羞愧于自己的懒散,不积极参与团里的活动,写文章也经常拖拖拉拉,觉得自己当不起老师们的赞誉,也更加感谢老师们的宽和包容。
虽然现在已经毕业,在记者团的群里总是潜水,然而我虽是常常沉默,却也是时时关注,群里有什么消息动态总会翻出来看一看,对于如今各种社群泛滥以至于到了常常屏蔽的状态,唯有翻看记者团的群成了习惯,同时我这个职场新鲜人从群里各位师兄师姐们的见解中所获颇多,更快得适应了工作。
在校时,记者团是一片绚烂的春花,灼灼其华;离开学校后,记者团是一片广袤的果园,硕果累累。我很庆幸我那时的好奇心,让我成为一个幸运儿,成为记者团的一员,以前、现在、将来,都在记者团不离不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走过的路,总希望有更多的人得以感受她的芬芳。
谨以此文献给我大学,献给我的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