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起来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还时常在脑海中勾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的场景。童年生活的地方是和“百草园”有几分神似的,很深的院子、满眼的植被、成群的鸟雀……以至于觉得鲁迅先生的笔勾画出了自己安放童年的精神家园。
一直认为在不同阶段,精神家园是有区分的。那么成年之后的精神家园则被在大学时代里的几个关键词构建———学生记者、记者团、编辑部。
四年的学生记者和校外媒体联系经历,促使自己走上了和专业植物检疫八竿子打不着的文字工作,如今也能偶尔在中央、省级等媒体上发些文字。2013年又回到编辑部工作,每天看着年轻的学生记者,仿佛看到了昨天的自己。至今仍记得当学生记者时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写的什么内容,记得戴着学生记者证第一次单独做采访时的忐忑,更记得时任编辑部主任孙淑娥老师打电话告知稿子被采用的欣喜。许是机缘,第一位采访对象后来得知竟然是记者团老团长,因此结识,成为了挚友。孙淑娥老师是尊敬的师长。
记者团的“家”文化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数十年的发展见证了她的感染力。农大记者团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铁打的营盘,虽然一届又一届学生记者毕业,但是从未走远。“家”文化已经内化为每一位学生记者的集体共识,协同采访、共同熬夜、一起争论……那些为了新闻奔走的日子成了最美的回忆,很多“战友”成为了永远的朋友。如今,毕业的老学生记者们天各一方,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是心是相连的,正如在澎湃社工作一位老学生记者,当得知他身赴险境卧底采访的时候,我们的心着实揪了起来祝愿他平安归来,这一刻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们都是一家人的体会是如此的真切。
编辑部成了成年后精神家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从一开始的值班必须要去,到最后的一没课就想去,编辑部成了除了宿舍待得最多的地方。每次去都能闻到沁人的墨香,看到几位亲爱的老师和别院的小伙伴。如今,成为编辑之后才知道编辑的体会,当看到文章中标点乱用、错别字连篇的时候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也才体会到当时自己写的文章被老师们看到是何种心情,但是几位老师从未因此发过脾气,耐心地告诉我们逗号应该怎么用,中英文标点应该怎么用,新闻的几个要素是什么,文章的承转衔接怎么回事……如今,这些都是不可回放的财富,受用一生。
一如今晚,静静地坐在编辑部读着毕业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老学生记者写的文字,让他们的回忆变成铅字,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温润和希望的感觉。或许有五年、十年哪怕是二十年的路要走,即使不在编辑一线,也永远可以自豪地说:我曾是一名学生记者!
心归之处是故乡,编辑部、记者团早已是心中的精神家园。希望编辑部、记者团越来越好,希望河南农大的办学事业更加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吴麒洋,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2010年毕业于我校植保学院,曾任记者团采编部部长。在校期间曾连续三次获得优秀学生记者、优秀外宣奖,中国高校校报新闻奖、河南高校校报新闻奖。曾在《光明日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河南商报》《人民网》等媒体发表作品二百余篇。2013年至今在校报编辑部工作,任校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