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荣幸地出生于1978年,正值全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发轫期。1996年9月份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共1个班,29个人。后来经过就读深造,来到母校上班,至今“二十又二年矣”。在这22年中,目睹了母校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发生的巨大变化。
眼眸初启——改革开放圆父辈期望
李为争——这个名字是父辈们对我的期望。他们世世代代在贫瘠的豫西丘陵地区务农,经历过10年的“文革”,面对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的“下海风”,深感知识的欠缺使他们难以抓住这个蓬勃发展的机会。因此,他们期望世世代代的农民家庭中可以有人走出农村,为家族争一口气,改变后代的命运。
中学时代,我没有太大的梦想。改革开放之前一年已经恢复了高考制度,给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等待我们18岁时,这些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了。从步入农大到工作至今,我的人生都与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大图书馆——改革开放的缩影
1996年参加高考,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刚好赶上我们的专业最后一届“统招”。到1997年植保就变成并轨专业了。当时觉得既幸运又激动,因为当时没有学费,每年的教材费在130-180元之间,住宿费4年一共才交了400元。而国家每月给每个学生的平均补助是60元,成绩好的还有奖学金。仔细想想,上了4年本科,交了不到2000元,发了3600多元,还赚了啊!这个学校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对于河南农业大学,我始终是感恩的。那个时候,一份饭菜才2毛钱,学校的食堂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历了纸质饭票——塑质饭票——IC芯片卡——小孔的金龙卡——磁卡的变迁过程。
在河南农业大学各个单位中,最能体现改革开放新进展的有两大方面:一个是图书馆。刚入校时去借书,需要先熟悉中图法分类方式,到目录卡片柜中查阅图书信息,填写索书单,排很长的队站在外面,等着图书管理员一本一本去书库寻找,效率非常低下。但那时知识的含金量是极高的,每次我遇到新的课题,基本上去图书馆借几本书,把这几本书啃透,就能把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八九不离十。1999年,电子检索系统取代了体积庞大的目录卡片柜。学生可以带着“代书板”到书库中,自己预览图书内容再做取舍。2000年之后,伴随着信息化的改革,图书馆又大量引进了新书。2003年之后,电子期刊库如Springer、Blackwell、Sciencedirect等知名数据库的引进,使我们的科研工作如虎添翼。当前的主要难题,不再是信息源的匮乏,而是如何从这种林林总总的资料中检索出有用的。因为伴随着知识的爆炸,转载的冗余信息、错误的信息大量充斥着网络,稀释了有用的知识,信息“含金量”下降了。这也就要求我进一步提高文献检索的能力和信息辨别的能力。
英语教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最能体现改革开放新进展的另一个方面是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方面比较明显的是大学英语的教育。大学时代我们认为学英语就是考考四级、六级,因为这些“本本”在找工作时非常有用。至于其他的用途,就不清楚了,这些偏文科性质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似乎没有太大的用途。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许多外教来到我校教学,科研交流日趋频繁,对SCI专业论文的阅读和写作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专业英语基础薄弱,就不利于快速了解世界上最新奇、最先进的科研信息。幸好,改革开放这些年学校也慢慢扩大了专业英语在教学中的比重。我在带学生专业课的时候也会经常提醒大家的注意专业英语的学习。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前是教师一言堂去讲授,不太顾及在社会上的人才需求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高校必须根据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并配备相应的专业和课程、教材。和1996年相比,我们的学院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重组过程,形成了当前配套齐全、特色优势明显的大学。例如,文法、信管、马克思主义学院、食品学院、生命学院等等,都是随着新的形势而设置的。就这样,市场和学校互相调和,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举个昆虫方面的例子来说,当大田里出现虫害时,农民迫切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听对发病原因等的理论分析。这就需要我在教学环节中,加大田间试验的分量。鼓励学生接触虫源,了解本质。这样才能够在面临虫害的时候,快速的诊断要害,提出治理方法。
寄语农大学生
现代的农大学生都非常聪明,懂得利用法律去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接受新事物能力也比自己上大学时强好多倍。坐车、刷卡、查阅地图等等日常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上课提问时,敢于大胆回答,思路清晰。但作为已经任教12年的老师,我观察到大学生存在几方面不足,即“基础薄弱、性格软弱、缺乏规划”。也许是为了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以便争取奖学金,同学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上,而不是在教材的字里行间批注自己的疑问,从数理化的武库中搜索答案。甚至有人认为,搞植物保护专业的,学数理化没有什么大的用途,过关不挂科就算胜利;其次,在科研任务中,有的同学不敢接“硬茬活”,出差实习等之前先问住宿条件、吃饭条件、补助问题,打听明细,权衡半天,这可以称为“性格软弱”。在学习时,存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和考后过度松弛的现象。建议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日程规划表,将刚性的任务(如上课,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置于其中。看看整块的空闲时间有多少,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精通机械化、信息化知识,将来充分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句话来自春秋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一句话,是我想要送给每一位大学生的。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国辉也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实际上遵循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的模式。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好习惯,我坚持着这种习惯并努力地把这种好的东西传下去。潜移默化中,我也学会了规划时间。比如要做试验,手头并无供试虫源的时候,才是最应该紧张地阅读资料的时候。等到虫源大量出现,反而只剩下“简单体力劳动”了。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既不能盲目动手,四处找简单体力劳动的活干;也不能认为反正条件不成熟,什么也干不成,把自己的大好时间浪费在其他方面。
改革开放40年,母校的发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在这之后,母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还会经历一个又一个发展迅速的40年。在这里我有四句话想送给我最爱的农大:立足农业需求,关注世界进展,容纳四方精英,市场反哺科研。
采访:郭 昊 侯玲玲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