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78年,那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年代,中国城乡正要发生的巨大的变革,小时候,住在县城南边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1990年,到乡里上初中,那时的初中食堂可以自带粮食,在食堂里蒸煮,只用交1角钱的煤火费用,那时的粮票还能使用,钱对我们来说,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带足了粮食和粮票,就能填饱肚子,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初中毕业考上离家50公里的高中,才离开生长了十几年的小村庄,到县城北面一个经济发达的镇里上学,那里需要每天3元的伙食费,常常从家里带些咸菜调料,一顿最简单饭只需要买4角钱的面条,配着从家里带的咸菜调料,吃得很香;坐公交回家来回需要10元费用,这也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为了节约交通费用,在第二学期,就骑着家里的二八飞鹰自行车,行程3个小时,中间穿过县城唯一像样的街道,飞奔向自己的学校,省下了一笔可观的费用可以用到学习上去。
1996年,我有幸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来到了省城求学,当时记忆最深的是上学前到公安局、粮食局要转户粮关系,其中的粮指的是粮油关系,随着社会的变革进步,第二年,粮油关系就取消掉不用转了,粮食在改革中已走向了市场化的方向,到现在户口关系也不用转了,学生只需要办理居住证就能在城市里享受市民的福利了。我们是第一届开始实行的并轨生,并轨生是对统招生来说,就是每年要交1800元的学费,这学费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为了能交上学费,刻苦学习拿2000元特等奖学金成了我的另一个奋斗目标,而这目标的实现也使我基本上过上了像学长们的统招生待遇,我想这也是高校并轨改革给我的成长动力吧!
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一个月的军训过着部队一般的生活习惯,国防教育、令行禁止、卫生内务养成的作风影响终生,过了一把军营生活的瘾,听学长说前些年军训还能练习枪械实弹射击,现在只能队列内务拉歌训练了,心里也有少许的遗憾。工科专业学习比较辛苦,实验实习任务也很多,曾记得机械原理设计,在制图室通宵达旦绘图计算;也记得金工实习,做出一把光亮可鉴、尺寸近乎完美的小锤子,虽然磨得手上起了泡,心里依然觉得值,锤子至今还一直收藏着作为青春的纪念;机床拆装实习,我把一台不能运转的滚齿机修复,通电后,看它重新转动工作起来,心里就像得到了新生命一样惊喜;专业实习在中国一拖(洛阳)整整一个月,分配到装备分厂,跟着师傅一起上班干活,了解机床设备的维护保养及大修工艺,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实践验证,甚至想毕业后如果能这里上班多幸福啊,我们是首届并轨学生,学校不再负责分配工作,需要市场化双向择业,年少青春的我心里对机械设备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也对我毕业择业起到了潜移默化影响,我注定就是为机械设备而生的,我愿意为此奋斗一生。
千禧年毕业,同学们各奔东西,我留校到农业机械实验室当了一名普通的实验员,开始了与实验设备、实验实习师生一起成长进步的职业生涯,那时的农业机械实验室面积还很小,设备也不多,我负责的修理分实验室位于农大的西平楼,当时为了国麦中心大楼筹建,西平楼也被削去了一半,里面的实验实习条件很简陋,室内漏水、墙皮脱落、设备老化,为了正常开出实验,常常需要夜里加班维修房屋,检修电路,拆装养护实验设备,当自己精心准备的实验能正常开出时,感觉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累并快乐着。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2005年农机实验室搬到了丰庆路双铺路的新建实验楼里,2010年后,随着3位老教师退体,农机实验室仅剩我一人,而实验面积由以前的1500平米增加到了2500平米,管理的实验设备也由100多台套增加到了400多台套,设备金额也由30万增至到700万元,农业工程特色学科建设的农业机械实验室也引进了地物光谱仪、高速摄影仪、电子味觉仪、激光粒度仪、光敏3D精密打印机等大型精密食品设备,实验任务更加繁忙了,为了适应新势实验教学需要,农机实验实验室和学院其他实验室整合为工程实验中心,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的农业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室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得到了整合和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实验室也实现了全时段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放,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国家核心竞争力。我们作为高校实验室的工作者,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那怕自己是一颗螺丝钉,就应当在自己的岗位上起到螺丝钉的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做出自己应尽职责,无怨无悔,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不愧为改革同龄人。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