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呱呱坠地;这一年,那位老人大手一挥,改革开放展开序幕。从此,我的生命,我的每一次呼吸,都与祖国改革开放密不可分。很荣幸,我与改革开放同岁,很荣幸,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
小时候,最早对于大学生的印象,是家里说厂里又分来几个大学生,这个在当时属于爆炸性新闻。大学生到厂里,作为技术人员引进,我们这些小孩子还专门跑去看。当时的大学生,在自己看来是很神圣的的大人物,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在厂子里属于技术骨干,在厂子里,都是单人宿舍或者两个人一间,可见当时的厂里对大学生是很重视的。自此,大学生,在我心中埋下神秘而神圣的种子,这种神秘伴随着我成长。当时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是很少的,像我的父辈,他们当时都是招工进去的,当时的大学生数量很少,像在我们厂子里(石油二级厂),每年也只能分到几个大学生。当时的国企是很厉害的,厂子的效益也是非常好的,引进技术人才,是厂子不断发展的根本,所以,大学生,在我看来是非常牛的人物。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成为一名大学生,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
到我上中学时,自己对于大学生的概念有了自己的理解,但他的那种神圣感在我心中依旧存在,从未离去与消散,并逐步扎根。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成为那样的人,为祖国做贡献。在我上中学时期的大学生,国家政策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们的学费,住宿费是全免的,当时甚至说,上大学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这个时候的我更加向往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中学报考大学的时候,一下子家里出了两名大学生,我大哥和我都被大学录取,全家人高兴地心情可想而知。母亲会在我们放寒暑假的时候拉着我们两兄弟一块儿出去买菜,总是表现的很开心。大学时,学校里的社团有很多,最大的就是普通话协会,英语协会之类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像我们农大,社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英语协会是为了过四六级,现在可能就是请外教之类的活动,像现在普通话协会都不存在了,当时的普通话都说的不好,现在这类社团几乎消失在大学里,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跟大学生自身有关的兴趣爱好的社团。
改革开放在不断的推进,而我也在成长。自己带的第一批学生就是80后的大学生,我对他们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有戏言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是在后来的面对种种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们还是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之间,大学已经要是00后的天下了。时代更迭,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史中,从70,80,到现在的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个性越来越鲜明,他们更具创新,更有才华,更有思想。同时,相比于我们那一代大学生,他们的抗逆能力就显得稍微逊色,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我那个年代走来,我所看到的,70,80后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学习,工作,大部分是服从,80后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他们80后这一代人更多的是独生子女,这代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更加不同。90后的大学生,向往自由。00后的大学生即将迈进大学校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见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的个性与成长,每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改革开放四十年,祝愿我们农大越来越好。
采访:杨瑞枝 朱家乐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