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春风一吹,我的家乡灵宝开始大力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苹果,我们家在村里很快就成为了前几个“万元户”,村子里大家都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都知道这喜人春风的强劲,而我同村里许多新冒出的苹果树苗一样,沐浴在春风中,茁壮的成长着。
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的巨大变化。
我的出生恰逢恢复高考的转变,也没想到如今却和高等教育事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我是95年参加的高考,在高考之前,我对它的含义理解得还很模糊,当时的思想很简单和保守,每天想的可能就是学习,能帮父母多做一些事情,看着父母的辛苦,想着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小升专,那个时候毕业包分配,有稳定的工作就有铁饭碗了。但是改革就意味着变动,小升专的形势慢慢变差,大部分的学校也趋于饱和。基于自己成绩自小就保持在全校前几,认为考上大学对自己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家里承包的果园的收入也很理想,物质基础和资质水平都有了,肯定有一所大学在等着我。看着父母的辛勤劳作,想着大学毕业后就能定居城市,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些对他们的付出也是一种回报。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度过,母校是华南理工大学,同许多南方院校一样,学费与一般免费师范中专有很大差距,当时我本科阶段的一年学费加上生活费是5500元左右。当时学费成为许多人报考院校的参考指标,而我也并不是奔着这样的院校报考的。北方当时的消息很闭塞,认为的好学校就是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我是在通过询问本校录取华工的师兄,咨询自己在教育局工作的舅舅之后,权衡利弊,最终才定下来。现在,大部分人已经能够充分地考虑自己的喜好和条件,学费已经不是选择院校的必要因素了。还深刻的记得,第一年上学,父亲陪着我从三门峡乘坐到达广州的火车用了33个小时,还托了很多关系才买到卧铺票,现在郑州与广州的距离已经缩短为仅需7个小时的高铁。
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我感受到了南北巨大的差异。广州是一个对外开放度很高的城市,当时大街上穿插着各种天桥,97年地铁开始运营,我们的校园里开始出现大量的外教和留学生。此外母校是华南地区的网络中心,是最早向中国教育部提出建立中国教育科学计算机网的36个学校之一,因此94年,华工成为了华南地区的网络中心,我也就很幸运地成为最先享受互联网普及的中国第一批网民,还记得98年是我们身边慢慢地出现大量电脑的时候,99年我读研时,宿舍每人专享一个端口,人手一台电脑,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利用学校购买的外网查看文献,查资料写论文,也极大地开拓了思维。还记得刚开始来农大工作时是没有外网资源的,随着农大的不断地发展,中文和外文资源库不断的扩大,现在学校网络资源这方面已经有很大的优势了。
转眼间就到了新的世纪,我选择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回到河南,来到农大工作。当时本科研究生同学中有百分之八九十都留在了广州,而促使我回来的因素很有很多。首先,在学习和深造的过程中觉得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在本科研究生从事科研的道路上受到了导师的亲自指导和熏陶,这更让我感受到了科研和教学的魅力。而我认为本身属于会学习的人,从小的学习方法得到不断的正确验证,慢慢地产生了很大的科研和教学兴趣。其次,研究生阶段有一个项目对我触动很大。在南阳有一家香港企业李锦记的原料代工厂,他们为了研制一种的辣椒酱从河南到华南理工找到我的导师,当时的项目金额是38万元左右,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没有很大挑战难度的项目,我不禁思考河南地区食品研究的状况,也认识到南方一些先进的东西是被北方所认可的,那我认为可以把南方的一些成果和经验带回去。
我是做食品研究的,自然最关注人民的衣食住行。“吃得更好了,穿的更美了,住的更舒适了,出行更便利了”,是我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小时候是有啥吃啥,现在是吃啥有啥,粮票限制了人们对于事物的想象力。那个时候就想能吃饱,有吃的就不错了,现在很多时候选择太多,吃什么倒成为了一个问题。在过节和特别的日子,幸福的回忆是三精水(糖精,香精,色素)和5分钱的冰棍,尽管成分和营养都很简单。在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好的食品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小时候过年评价馒头就是看谁家的馒头蒸的白,现在更多趋势是追求富含膳食纤维的全麦制品,之前吃的精细,现在吃的营养健康。食品行业的发展正是与制造能力、科技水平和人们的现实需求紧密关联的。正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发展,1995年食品行业在数量和产值才排上第一位。
时代在发展,河南农业大学的跨越发展体现在我身边点点滴滴,我看见了食品学院的实验室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我了解到蛋白质检测等试验器材的仪器化,精密化,我知道有更多的学子从农大走向更大的舞台。许昌校区、龙子湖校区的火热建设,农大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被引进,硬件设施更新带来舒适的科研教学环境,人才队伍完善建设带来更多元的科研思维碰撞。
作为农大人,作为食品人,作为改革开放建设弄潮儿,在这阵春风中,在这场四十年跨度的约会里,我没有失约,将自己的梦,与食品行业相融合,与农大的发展道路接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我很欣慰,我没有辜负这一阵春风,而我化作了春风,有了这场四十年的约会。
采访:李 赛 张晗玮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