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春之光

国产科幻为什么火了?

时间:2019-04-12 19:16:49 来源: 机电 赵东阁 阅读:

 

    春节档,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从各大贺岁片中凭借高质量、好口碑脱颖而出,成为票房“黑马”。这部国产第一部“硬核”电影在早已被美式科幻拉高观赏要求的市场下,仍取得了不俗的评分,甚至直接将国产科幻的进入门槛抬高。直接给那些以后想在此类型的电影上分一杯羹但又不认真考虑影片质量的导演们敲了一记警钟:从此难以用低质量的作品来糊弄观众。此片大火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千呼万唤 国产科幻归来有人说,电影大火是偶然现象。但作为春节档的一枝独秀,其背后的原因更令人深思。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就早已习惯于美国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类的科幻电影。在此以前,我国的科幻却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其中也不乏有电影以科幻为噱头吸引人眼球,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要提起国产科幻,几乎是闭口不谈一笑而过。当真我国无科幻?实际上并非如此,我国科幻文学基础的建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国产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早于1980年上映,而《流浪地球》原作也早于2000年就已诞生。但其后,随着国内影视业逐渐向资本靠拢,一味地讨好市场,一时间,大量的宫廷剧、爱情剧等几乎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影视圈成为了圈钱的另一代名词。与此同时,科幻文学开始走向衰落,国内原创科幻逐渐开始成为小众作品,只有少数科幻作家仍在坚守。而国内影视界却从未以对国内广大群众进行科普为己任,自此国产科幻影片开始止步于仰望星空。
  众所周知,自1970年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成功升空以来,我国的航天科技一直稳步发展,并成功挤入了航天强国的行列。从 “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一次次腾飞,到“天宫一号”空间站,从“北斗”卫星网的编制成型,到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升空,再到如今“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这都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科技与文化本应相辅相成,而我国近些年来的文化作品却未能将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最终造成流行文化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脱节”。这看似不是大事,却让观众失去了与“高精尖”科技的纽带,让高端科技成为了人们心目中遥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流浪地球》的出现,正好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缺。原著作者刘慈欣、导演郭帆和近7000人的拍摄团队决定一试。为了国产科幻的情怀和对科幻的热爱,他们用想象和行动,构建起这些老男孩们心中的科幻世界观。春节佳作 一战见分晓如何将宏伟的世界观描绘好,如何不动声色地表现影片的科幻细节,荧幕上2小时的电影历程,剧组硬是走了4年多。据工作者透露:网络流出的“行星发动机”设计初稿就16张,单概念设计图就画了3000张。拍摄分镜,画了8000张。一个3秒的特效镜头,硬是修改了153次。为了让整个故事整体能“足够硬”,仅仅在故事的把关上,导演硬是请来了四位中科院的科学家对影片的核心科技进行论证。
  在电影的资金分配上,剧组将资金实打实地花在了刀刃上。由于科幻题材和剧本的特殊性,影片中出现的大量服装、载具、道具,均为实体制作。只有真实,才可以造就视觉上优良的质感。而影片中所涉及的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载具、武器、外骨骼装甲、空间站等众多的元素,由近20名设计团队队员专业打造。作为电影的核心,在片酬有限的前提下,杜绝了流量明星助阵,但令人欣慰的是,新人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
  剧情的出色和演员的敬业,都为中国科幻元年开山之作《流浪地球》奠下了基础。被观众们如此喜欢,实属正常现象。实际上,《流浪地球》的拍摄成本在国内电影界来说不算高,但品质却做到数一数二的水准。
  这是为何?原来国内影视圈长期以来,都是通过设定艺人人设来吸引各位艺人的粉丝进行宣传,但对作品质量却异常“宽容”,这也促使了艺人天价片酬的诞生。如若本片走此前的老路,投资的大部分作为流量明星的片酬,那就不得不对特效道具方面降低要求,降低对故事描述的严谨。如果只是为了请流量明星来圈钱,电影能否有今天的成就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得不说,《流浪地球》的爆红既是中国观众对高品质电影的支持,又是对长期以来影视圈不良现象的认真批判。中国科幻 来日可期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表现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在如今的科幻电影界,它的内核已然如同一股清流,让观众耳目一新:中国式的思维同时又兼具恢弘的世界观,也有如史诗般的剧情。
  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类的电影相比,这部电影从内到外透射出的是中式思想,当主角还未到达目的地前,发动机就已经重启的时候,台词里的一句解释:饱和式救援。不由让人感到真实的震撼,在灾难面前心往一处使,这种不计代价、不惧牺牲的精神,与汶川地震时人民子弟兵的精神何其相似!男主角想到的炸木星的方案,早在7小时前以色列科学团队就早已提出。最后撞针的时候各国救援队来支援的情景,无不投射出如今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能拯救地球的不是个人,而是每一个人。电影的最后,为了人类的生存,大部分流浪时代的前辈都在救援过程中一个个倒下,只为保存代表着希望的年轻一代,不禁令人泪目。
  作为国产第一部硬科幻,此表现已足以让人惊艳。也让我们看到,原来国产科幻也可以这么厉害。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发展科幻多年的好莱坞,刚刚成长起来的《流浪地球》还是有一定的不足。然而,科幻电影本身就容些许的不足,关键在于导演如何“自圆其说”,把观众带入其中并接受这个看似合理的设定。因此整体而言,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
  电影票房在20天内已达到近45亿,票房大卖是对其作品质量最客观的评判。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名利双收,敢于冒险填补空白的人,值得如此赞誉。现国内科幻已经开始扬帆,希望已经出现!
  最后,相信不少大刘的书粉也早已看出本部电影为以后的续作埋下了不少伏笔,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中国科幻,来日可期!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