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聚拢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像是为小树做了一身枯叶似的衣服,一声清脆的哨声又让它们扎堆逃亡。入冬以后,万物的颜色变得愈发简洁和单调。树枝,土壤和鸟类的深褐色,马路,街道的浅灰色,天空纯净不掺杂质的淡蓝色,还有远方的群山微微的黛青色。
零下的温度让空气格外清冷,吐着舌头的小狗钻进温暖的窝,吹奏曲子的昆虫们躲到了昏暗的“地下室”,生命短暂的蝉也早已销声匿迹。相比于春天欢快的鸟鸣,夏天猖獗的蛙叫,秋天闹耳的蟋蟀,冬天只有北风呼啸和车辆驶过的声音。这个季节也许就是上天安排来让万物调养的吧。万物总是生生不息地循环着,春天苏醒,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休眠,用纯净冲走一年来耳边所有的纷杂。
万物皆有灵性,都不舍破坏和谐的冬日画作。野花收起了鲜艳的裙摆,小树摘下了翠绿的头饰,雪花见状知趣地飘落下来,给沉睡的麦苗盖上白棉被。
自古以来,冬天以冷的面目示人。各路诗人咏梅咏雪哀民生,单纯赞颂冬天的诗句很是少见。梅花常因傲立于冰霜之中被人称赞铁骨铮铮,但它并非性情顽劣,执意与寒冷作斗争,而是生性喜寒。北方的冬天冷而且漫长,没有高耸山脉的阻挡,来自西伯利亚平原的季风长驱直入,所以寒冷干燥是这个季节的显著特征。地域不同,情况又不完全相同。东北区域供暖相当充足,有“室外裹棉衣,室内穿短袖”的“美誉”。然而华北的各位就享受不到这等好事了。
中国的新年格外地人性化。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颜色,仪式感足足的。中国的春节是按阴历计算的。腊月二十就已经开始准备工作了,万事俱备等待大年初一。喝八宝粥,吃祭灶糖,贴春联儿,穿新衣,吃年夜饭,都是春节仪式感的彰显。春节期间大多数工作者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心全意地休息玩乐。
春节的热闹气氛和冬天寒冷的气候对比很是鲜明。也许正是因为天气太冷了,才需要人为制造一点温暖出来。走亲访友和许久未联系的亲戚唠上几句,关系亲密的朋友互送祝福,共贺新春。
世界很清净,我们偷偷地热闹着。中国的哲学常常讲究中庸和协调,就如同夏天炎热需要消暑,冬天寒冷需要取暖一样,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做到完美。世界是包容的,也是多元的,需要百花齐放,各展风姿。一篇报道,面面俱到、涉猎广泛才有深度;一道菜肴,营养俱全、层次丰富才值得称赞。
享受时不过分地沉溺于享乐,勤奋时不死磕地较劲,劳逸结合地一步一步追逐自己的目标。对目标既不过于看重,也不无理轻视,和谐包容地去看待整个问题。这就是我从冬天得到的启发。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