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手机上的格式化字体时,你是否会在某个时刻想拿起笔写出富有个性的字体?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沉浸于手机不能自拔时,你是否忘了自己曾认真执笔写字的模样?当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各类聊天空间以附和他人的话题时,你是否也让自己消失在 “多数”之中?
如今的时代,高中毕业生的第一件要事就是买手机,于是从他们结束高考的第一天起,便开始了对手机高度依赖的生活。到了大学,你会发现身边的同学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手机,每个人包里最齐全的配置就是有线耳机、蓝牙耳机、充电器和充电宝,总之一切为手机而准备着。
诚然,手机似乎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需求,不管是娱乐的,还是生活的,亦或是学习上的。人们可以用它来追剧玩游戏,也可以用它来购票点外卖,同样可以用它来看书背单词。一个大学生出门可以什么都不带,只要一部手机。但对年轻人来说,手机里最大的磁场莫过于朋友圈一类的空间了。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他们首先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他们每天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不同的交际空间里,各类QQ群、微信群,这些群里的人让他们有了逛QQ空间和朋友圈的动力。每天不定时浏览这些空间的内容是他们的习惯。他们没有目的,只是本能一般在拿起手机的那一刻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到这个空间里去。每天翻阅着别人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心情则或平静,或共鸣,或嘲讽,或自省,而这些心情终归不过化为评论区的一个点赞,或是一句合时宜的话。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么做是为了联系,获得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融入感,并且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由于自己生存空间的限制而无法看到的色彩。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对他人造成相同影响的成员之一,即“他人眼中的他人”。或许是在生活中遇见了能对情绪带来波动的事情,或许是受到他人感慨的启发,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成了一个不断给他人的朋友圈更新内容的人。
发朋友圈对他人的影响或许很难预测,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发朋友圈是一种对生活点滴的记录,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外放,是生活中各种“疑难杂症”的缩影。它具有随时性和随意性,人们可以用它随时随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记录下生活中触及心灵的时刻。有的朋友圈是一句简单的话,没有任何解释,只包含着发表者自己的心境;有的朋友圈是一张张精心排列好的美图,发图者的心情浮于图上,显而易见;有的朋友圈则是一长段文字,如日记般呈现在别人面前,感情如流水一般从文段的第一个字倾泻到最后一个字。如此看来,朋友圈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对人们的生活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朋友圈耗费了人们太多的时间。一张张美图的背后,或许是好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的拍摄、滤镜和排列;一长段文字的来源,或许是发表者删了又添、添了又删的结果;甚至一句很简单的话,积水成渊,也可能让翻阅者在这句话感想的海洋中耗费心神。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发表者还是翻阅者,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大部分时间都不会以一个思考者的形象出现。他们大多是潮流的追赶者,是舆论的跟风者,是信息的盲从者。从大部分发表者的角度来说,他们不计较思想的深度,只需在恰当的时候触碰到一点人们思想的痒处,制造出一个触角来激起人们的兴奋或共鸣,以此来呼应自己的伙伴,为自己被关注的愿望赚得满足;而从大部分翻阅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刷着朋友圈里的一条条动态,也同样不计较它们的深度,甚至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没有认真看内容,只是看着最下面的点赞标志机械而熟练地点了上去。一个人就算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网络好友,现实中最了解的可能只有身边的几个人,所以他往往是在不了解发表者的生活,或者不知道某条动态背后的深意,他的义务,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明他看过。
碎片化的信息海洋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掉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沉溺于单向输入而不能主动思考,我们为何不考虑一下,回归到纸质阅读、书写的静谧时光呢?当发美照没有那么必要的时候,当你删了又添、添了又删的时候,为何不选择花些时间在精美的笔记本上记录下值得你珍藏的回忆?当外面世界里他人的思想喧嚣的时候,为何不学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用自己喜爱的文字和熟悉的字体找到自己生活的哲学?
拾起那支被尘封在角落里的笔吧,让它成为你生活的画家,在纸上勾勒出你面对现实的勇敢;让它成为你思想的引领者,在思索和追求中展现青春的光芒;让它成为你理想的青鸟,伴随你一路欢唱到最远方!任大千世界繁华,执笔灯下,守方寸之地无瑕,不再为他。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