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春之光

心安之处是吾乡

时间:2022-10-31 10:42:03 来源:吴麒洋  阅读:

故乡之所以美好,是因为爱和记忆。在我的认知里,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物理故乡——豫南秀美嵖岈山脚下的一个乡村,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是精神故乡——母校校报编辑部,这是锻炼培养我的精神故乡。

2006 年,我考入母校。军训一结束,看到校报编辑部大学生记者团招学生记者。学生记者为学校媒体平台提供日常新闻和副刊,还能为社会媒体供稿,采用了还有稿费,随即就报了名,心想去看看记者到底是干啥的。

笔试、面试、见习,当年 12 月我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记者。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消息,主题是关于学校纪念南京大屠杀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活动。按照新闻采写的几个基本要素,我形成了消息后,投到了编辑部邮箱。很快,一个下午我刚出教室,接到了编辑部电话,孙淑娥老师告知我:“麒洋,你采写的消息刊发到了报纸第二版!”

编辑部老师亲自打电话告知我消息被采用,那一刻的欣喜不亚于在以后新闻职业道路上,我的稿件刊发到中央媒体头版的感受。第一篇稿件刊发后,我对新闻采写更加感兴趣。采写的消息陆续被《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郑州日报》采用,自己的名字也能经常出现在学校官网首屏《媒体聚焦》栏目,也能经常领到稿费奖励,我也被老师委任为《河南商报》农大记者站负责人。正是这段经历,为我的新闻之路打开了一扇窗户,激发了我今后职业选择——从事媒体行业。

校报编辑部记者团与其他社团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她由党委宣传部直接管理,有专职老师,能给大家提供即时的新闻学习指导;二是自成立起薪火相传,她见证了一位位学生记者的成长。因此,一届一届的学生记者彼此很熟络,也都愿意支持校报编辑部的工作。

学生记者毕业后,老师们依然会关心和支持。2011年,二七区面向在郑高校选聘两位基础较好工作人员,编辑部老师主动打电话征求我意见,问我对工作有什么考虑。

当年 6 月,在编辑部老师推荐下,我经过一系列笔试、面试顺利入职,被分配到二七区政府办从事文字秘书工作。正是在记者团和媒体实习的经历,我在面试中得到了更多认可。

在工作中,我还经常请教老师们如何遣词用句,都有哪些行政礼仪……当时编辑部老师周红飞教导:“不要让自己在年轻时候太安逸,忙的时候多思考,不忙的时候多看书。”另外一位辅导老师陈玺,则任何时候都是从容淡定,处理工作井井有条,对我的影响也很深。

与其他学生记者不同的是,我似乎更幸运。2013 年 9 月,我回到了校报编辑部工作,和记者团的师弟师妹们又能相处四年。我也从一名学生记者,转变成一名带着大家采写高校新闻的“老学生记者”。

策划选题、开选题会、分组采访、排版、美编、校对、发行……那四年时光,至今回忆起来感觉很充实。离开后,工作中遇到再大压力,回想那段时光心情都能瞬间平静。

我常想,为什么想起来校报、校报编辑部记者团,内心能如此平静是因为随着年龄渐长,体会到凡是我们热爱和感谢的,回想起来才会美好。我从内心里真正热爱校报编辑部、热爱这张对开报纸、热爱那些人。

2014年,在党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和校报编辑部支持下,我被推荐到《光明日报》社河南记者站,跟随二级教授、河南记者站站长刘先琴老师和丁艳老师学习写作。

我内心深知,有学校党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支持,校报编辑部老师们的指导,《河南农业大学报》的实践,才有了我央媒之路和目前政治经济传播研究领域的深造。如今,我在央媒学习工作进入第九个年头,依然热爱写新闻、做策划。

今年,校报创刊65载,出版800期,校报编辑部记者团成立 29 年,我与校报和校报记者团相处也有 16 年。接到编辑部老师纪念校报800 期约稿消息,那一刻如接到故乡家人电话一样亲切和开心。

校报编辑部之于我,就是那片我一想起来就心安的地方,那正是故乡。

心安之处是吾乡。

编辑/赵肖典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