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方,是最温情的存在。我有小家,虽小犹大。纵使岁月更迭,时光不再,那些美好却永存心尖。
家不是一个居所,而是连结在一起的心。两年前,我高二升高三,正是学习的紧要关头,却突然传来了我们村要拆迁的消息。这个消息仿佛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了我原本就紧绷的心上,我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就像远行的人儿没有了归属的港湾,迷雾穿行的旅人看不见初升的太阳。在那个对我人生极其重要的阶段里,回家便意味着卸下所有的压力与不快,那里一度是我紧张而又枯燥的备考生活里的向往。而现在,它却要被拆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涌上心头,化作两行苦涩的清泪和抽搐的嘴角。
我在老院里生活了十八年,这里有太多美好的回忆。院子里的老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了,不过它一直都长得比我快,我从来都没能环抱住它的树干。房顶上铺着砖红色的瓦片,真的是别具特色,我无数次和哥哥爬到房坡上,任凭奶奶在下面怎么叫我们,我们也不吭声,到最后下来时就免不了一顿打。还有门前生机勃勃的小菜地,每到收获的季节,奶奶便骑上她的小三轮载我去收菜,摘根黄瓜,找个西红柿吃,就是我童年最大的快乐了……一点一滴的回忆涌上心头,分外清晰。
回到家里,满头白发的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咱没有家了”,满眼的迷茫与不舍就像个要离开母亲怀抱的孩子一样。对老一辈的人来说,这片红瓦房便是心灵的依托。有房子在,就有家在,走得再远,总是要回来的,总是被牵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房子就说明你是有着落的,就不再是这世间漫无目的行走的过客。
后来,再怎么不情愿,我们还是搬家了。新家的环境显然比旧家要好很多,两层的楼房代替了一层的平房,洁白的瓷砖代替了凹凸不平的砖面,平整的水泥地代替了土地,但我却依然忘不了那片红瓦房。搬家那天,我搬了一趟又一趟,一件又一件,每个小物什我都不舍得把它落下,像是在搬运我十八年点点滴滴的回忆。在搬到新家的第一顿饭,爸妈告诉我,家不是确切的某个地方,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生活原本就是平淡又枯燥的日复一日,没有轰轰烈烈,唯有这些美好的细节让生活越品越有滋味。爱我的家人们,不会花言巧语,却用最笨拙的方式展现着对我的爱,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我的爸爸,他没有太高的学历,没有挣很多很多的钱,但正是这个平凡的爸爸,用尽了自己毕生心血来养我爱我。因为我是他的孩子,所以他爱我,他会忍受我的小脾气,他会包容我的任性,他会陪我彻夜畅谈,他会教我人生道理……尽管大多数的情况我都在埋怨他,抱怨他的管束,嫌弃他的唠叨,但其实我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也很爱很爱你,爸爸!
父母的心中有张地图,上面是你走过的足迹。小时候,我们总盼着快点长大,尤其是为了买个玩具而在父母那软磨硬泡的时候。长大,是我们最急切的渴望。长大后,我发现很多愿望并没有实现,于是又寄希望于未来,因为这一刻还并不能拥有想拥有的一切,我要继续长大。于是未来浮现在了我的眼前,等我有钱了,就一定要买漂亮的裙子穿,买好多好吃的,我一定要独立的生活……于是,我们在不满足与憧憬中慢慢长大,而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只有家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编辑/吕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