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葆庆(1904—1978),字祝宜,河南修武人。小麦专家,原河南农学院教授。
1927年毕业于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留校任助教。1935年任讲师。1941年任副教授。1952年任河南农学院教授,高教4级。1958年任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葆庆是河南省最早从事育种学研究者之一。经过7年多的反复实验和观察比较,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写出论文《秋旱后春季种麦方法之探讨》、《河大农场二二一14种小麦育种成绩报告》。在其后20多年中,经他亲手引进的世界各国小麦品种达1000余种。他参与创建了农学院麦作试验室,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系统地整理出大量宝贵科研资料,撰写了15篇有独到见解与实用价值的论文。其中尤以《黑麦自然杂交试验》、《麦类品种及品系的分类》、《开封124小麦与美国红石小麦之杂交育种》、《小麦优良品种比较试验》等具有育种科研价值。经他亲手培育出的小麦优良品种有河大H—1、H—2、H—3、H—4及河大4—1等,其中河大H—4,具有产量高、口紧、不易倒伏和对杆黑粉病、条锈病、秆锈病及吸浆虫有较强的抵抗力等优点。1957年育出3个品系,并由河南省决定参加全省小麦区域鉴定试验。
建国后,刘葆庆结合生产实践,先后撰写了9篇具有科研和实用价值的重要论文。其中《温县小麦霜灾情况及其技术措施》、《从偃师岳滩、新新两社来看小麦倒伏问题》、《小麦晚茬赶早茬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小麦机械化栽培增产稳收的经验与分析》、《小麦高产水平下不同土、密、种的增产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等论文,对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增产措施。《小麦丰产规律的研究与分析》、《小麦不同前茬对于培养地力和增产效果的调查分析》等论文,对小麦栽培理论的探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是《河南小麦栽培学》一书的主要编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