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象吾(1899—1952),原名坤巽,河南武陟人。1927年8月至1929年9月任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科主任。中国最早的基因遗传学理论的传播者、农业育种学专家、河南省农业高等教育与研究事业的重要奠基人。
1912年,郝象吾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1918年公费出国留学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22年郝象吾学成回国,历任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南京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8月至1929年9月任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科教授兼农科主任。1930年9月,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理学院院长。1941年,任河南大学教务长。
抗日战争期间,郝象吾随学校多次搬迁,辗转于镇平、嵩县潭头、西安、宝鸡等地,他克服困难,安顿师生,尽早上课,确保教学科研活动照常进行。1943年4月,在极其艰难情况下,发表学术研究文章《演化倾向与育种方法》。1945年8月,完成专著《演化与优生》。这一时期,他发表了《永久文化与优生运动》《有机演化与宇宙程序》等论文,并在校内开设《优生学》课程。可以说,郝象吾是现代中国较早提倡优生的学者之一。1948年,河南大学搬迁苏州,12月,姚从吾校长辞职,师生推举郝象吾、马非百、张静吾组成“三人小组”,郝象吾全面负责,维持河大局面。1949年下半年,时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聘请他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52年4月,郝象吾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