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人物

科教英才:陈伟程——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时间:2016-05-28 10:18:15 来源: 宣传部 阅读:

 

  陈伟程,男,汉族,1934年10月生,广东南海人,原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教授,现任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育种家,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6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1963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1956年至2001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玉米研究所所长、教授,省重点学科遗传育种学科第一带头人、国家玉米育种攻关专家组、顾问组成员。兼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农学会理事,河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在玉米育种方面的研究有杰出贡献。先后培育出20余个玉米优良新品种。其中,70年代参与育成的豫农704是我国第二次品种更新代表品种之一,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97年主持育成高产、优质、多抗性、广适性品种豫玉22,于2003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玉米雄性不育基础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与合作者于1979年在作物学报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首次提出C型不育恢复性受两对重叠基因(Rf4Rf5)控制。成功实现豫玉22“三系”配套,2003年不育化制种面积1.3万亩,供大田用种250万亩,是我国自60年代开展玉米雄性不育利用研究以来制种面积最大的不育胞质杂交种。对该项技术在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起到示范性作用。该项研究于2000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出利用姊妹系配制改良单交的种子生产技术改进法,成功解决了一些优良玉米单交种制种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并成功培育出Mo17的姊妹种(Mo17×豫20)用以配制中单2号、丹玉13等主推种的改良单交,使其制种产量提高30%—40%,大田产量提高4%—8%,在12个省(区)得到推广,累计推广9266.1万亩,其中1992年3471.6万亩,占全国玉米面积的10%,并发表多篇有关姊妹系选育方法及相关理论的论文。该项研究于1992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级三等奖。
1956年在吴绍骙教授主持下,参与了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研究。这一研究利用南方冬繁加代,使育种年限缩短一半,并从玉米迅速推广到其他作物,广泛沿用至今。该项研究于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伟程是我国西部高产稳产种子生产基地的开拓者。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甘肃省河西走廊是我国玉米种子生产的最优生态区。1987年他开始在张掖市进行玉米自交系及改良单交的大面积繁殖制种,随后又组织授权生产豫玉22号的4家种子企业在该地建立大规模制种基地和现代化加工厂。制种业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农民致富之源。
  虽已年近八旬,却依然在科研上发挥余热,作出新贡献,担任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育种家期间,主持育成奥玉3202,奥玉12等多个新品种,正在大面积推广。在他的建议下,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将玉米单倍体进行自然加倍的地点选在甘肃省张掖地区,经几年实践的结果,同一单倍体材料,其自然加倍的成功率比在北京、郑州等地明显提高。
曾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