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海洋)9月18日上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董莎萌教授应邀到植物保护学院为师生作了题为《作物识别晚疫病的新型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植物保护学院全体师生,农学院、生命学院、园艺学院等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报告会由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李洪连主持。
董莎萌首先以发生于1845年至1850年间由马铃薯晚疫病引起的“爱尔兰饥荒”为话题展开,介绍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以病原菌与寄主互作的过程中分泌的效应子如何干扰寄主的免疫反应、靶标蛋白是如何应对效应子等分子机制为例,系统地分析了重大农作物病害成灾机理和病原菌与寄主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如何协同进化。他富有激情地为在场师生分享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报告,得到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反响。
报告会结束后,董莎萌还就如何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相关科学假说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如何解决等方面,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广泛地交流。
新闻链接:
董莎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999年-200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进行本硕博阶段的学习,期间国家公派到加拿大农业部南方发展中心进行联合培养;200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11-2014年在英国The Sainsbury Laboratory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回国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并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目前担任教育部农业生物灾害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菌物学会植物病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委会副主任、MPMI、JIPB、JCR等学术期刊的编委等学术职务。
董莎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重大农作物病害成灾原因及病原物与寄主互作。他以马铃薯晚疫病、大豆疫病等作物疫病菌为研究材料,利用新一代组学技术与方法,在大数据水平上鉴别出重要的适应性基因及其修饰,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表观遗传学等手段阐明病菌变异机理,发展新型绿色、精准的病害防治方法。他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PNAS、Current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和Plos Pathogens等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编辑:王燕萍 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