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畅)3月26日至28日,在建院二十周年之际,资源与环境学院举办耕地保育学术研讨会暨学科建设专家论坛。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白由路、艾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中山大学教授谭金芳,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诸葛玉平,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蓬涛,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震,山西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刘奋武等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共谋耕地保育技术创新与学科高质量发展。会议由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介晓磊教授主持。

活动现场
开幕式上,副校长赵鹏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特色,回顾了资源与环境学院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肯定了学院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中的使命担当,希望与会专家为黄淮海平原耕地质量提升和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本次专家论坛分为特邀报告和学科建设专题论坛两部分。特邀报告环节,白由路系统解析了《化学肥料与耕地保育》的协同关系,张甘霖分享了《高精度国家土壤信息网格构建与应用》的前沿技术,艾超从微生物学角度深入探讨解析了《氮素调控秸秆残体分解的机制与潜力》。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娄燕宏、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叶新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薛澄、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杰及我校教授李玲分别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现状及黄淮海不同区域耕地保育研究进展作报告,展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丰硕成果。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世亮、叶优良、刘红恩、陈伟强分别从土壤培肥与地力提升、作物营养与高效施肥、土壤污染修复与安全利用以及耕地信息与管理领域,汇报了各团队最新的科研进展与未来研究重点。
学科建设专家论坛上,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王宜伦作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科建设汇报,全面梳理了学院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了“明确定位、凝练方向、建设平台、培育领军人才”的发展规划。与会专家围绕学科方向凝练、平台优化、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学院迈向更高水平提出战略性建议。
本次会议既是资源与环境学院二十年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院迈向新阶段的起点。通过学术研讨与思想碰撞,与会专家为黄淮海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资源与环境学院将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产学研融合,为守护“大国粮仓”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黄璞 杨钰晨 审核/刘世亮 签发/周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