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胡延如 史明子)10月16日至18日,由我校牵头主办的第五届水虻与微生物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lack Soldier Fly and Microbes)在郑州举行。本次会议以“无废城市 循环农业”为主题,围绕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黑水虻与微生物协同技术、昆虫蛋白产业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产学研融合与国际合作,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

第五届水虻与微生物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酶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华中农业大学、河南益科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德州农工大学(美国)、瓦格宁根大学(荷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中国兽医协会资源昆虫分会、华南农业大学、河南虻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河南硕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国家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原党委书记、主任刘国正,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原主任喻子牛,副校长张朝阳,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原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勇平,中国兽医协会资源昆虫兽医分会会长、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副主任潘国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所长、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叶小梅,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研究员阿卜杜勒·阿齐兹·苏姆罗(Abdul Aziz Soomro),新西兰大学教授阿德里亚娜·纳加尔·罗德里格斯(Adriana Najar-Rodriguez),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玛丽亚·特蕾莎·卡普基奥(Maria Teresa Capucchio),德国食品技术研究所副教授卡希夫·乌尔·拉赫曼(Kashif ur Rehman),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博士玛丽亚·米希纳(Maryia Mishyna),土耳其健康科学学院博士梅尔泰姆·库克根纳(Meltem Kokdener),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昆虫蛋白产业分会秘书长胡建党,辽宁省开原市市长宿晓明,河南省绿色发展协会秘书长程新政,河南省郸城县副县长张福丽,郑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瑞霞,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雁君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相涛线上参加开幕式。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巴基斯坦、乌拉圭等多个国家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机构、企业单位从事黑水虻、昆虫肠道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的众多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线下参加论坛。20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直播参与会议。
张朝阳在致辞中表示,水虻与微生物研究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期待本次会议能够促进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刘国正表示,中国在固废资源化技术领域已全球领先,尤其以黑水虻为代表的生物转化技术是“天花板”级别,他赞誉这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为全球循环经济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支撑。喻子牛作为会议发起人,回顾了研讨会的创办历程与发展愿景,并强调开发水虻等昆虫蛋白对降低我国大豆进口依赖、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康相涛院士指出,黑水虻在废弃物处理、蛋白饲料等领域极具价值,其产业正迎来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希望有关各方进一步筑牢育种根基、加强种源创新、培育专门化品种,进而成立联合攻关联盟。潘国庆将黑水虻誉为资源昆虫领域的“新晋网红”,表示其在提升资源利用率、应对环境挑战方面前景广阔,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方案。胡建党分析了我国蛋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巨大的有机废弃物存量,表示黑水虻产业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路径,呼吁产学研协同合作,把握全球市场机遇,共同应对国际标准等挑战,推动中国昆虫蛋白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开幕式致辞
为促进产学研政深度融合,本届研讨会设置了企业签约环节。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益科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就水虻与微生物技术达成成果转化合作。辽宁省开原市政府与河南益科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签约仪式现场
学术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以《饲用昆虫蛋白现状与未来发展》为题作首场学术报告。他指出,我国蛋白饲料年消费超1.2亿吨,进口依赖度高达63%,开发替代蛋白成为保障农业安全的重要方向。黑水虻等资源昆虫因繁殖快、转化效率高,可将农林废弃物高效转化为优质蛋白,已在饲料添加试验中表现优异,并实现规模化示范生产。目前,昆虫蛋白已被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规划与多地产业支持政策,未来将通过品种选育、技术升级推动其成为可持续蛋白供应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助力缓解蛋白短缺并促进农业绿色循环。

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作学术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以《昆虫转化畜禽粪便技术与饲料化应用》为题作学术报告,指出利用黑水虻等昆虫转化畜禽粪便,并将其开发为优质蛋白饲料,是应对全球蛋白短缺和养殖污染双重挑战的有效策略。黑水虻能高效将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的虫体蛋白和有机肥,其营养全面,已在水产、宠物及家禽饲料中成功应用,展现出替代鱼粉和豆粕的巨大潜力。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高速增长,该技术正迈向产业化,虽面临繁育技术和重金属富集等挑战,但通过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有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作学术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吉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勇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叶小梅、西湖大学教授鞠峰、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森等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昆虫及肠道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虻与微生物高效转化生物学研究进展、水虻产业与绿色低碳经济、水虻产业标准与立法、有机固废物循环利用产业化进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等议题作了专题报告。
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我校科教园区黑水虻自动化养殖工厂,深入了解“虫—菌互作”技术在有机废弃物处理与昆虫蛋白生产中的创新应用。
与会人员实地考察科教园区黑水虻自动化养殖工厂
本次国际论坛围绕有机固废物循环利用产业化进展,聚焦昆虫及肠道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建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推动水虻产业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等方向展开深入研讨,为无废城市建设与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了决策与技术支撑。
编辑/黄璞 李培亚 审核/张世昌 签发/陈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