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于大势中谋定 于回望中启程

——河南农业大学战略研讨班侧记
时间:2025-09-29 07:49:53 来源: 党委宣传部 阅读:

在纷繁中抬头,在惯性外停步。

9月25日至26日,河南农业大学举办战略研讨班,用两天时间,围绕一个根本之问展开集体性思考:“农大如何发展

与其说这是一场会议,不如说是一次剥离路径依赖、重返逻辑起点的深层回望——回望身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面对的局势、具备的能力。

战略,关乎方向,也决定着节奏。今天的农大,正处在蓄能突破、聚势蝶变的关键时期:发展成果持续释放,资源格局加速重构,竞争赛道不断演进,前行的惯性与发展的瓶颈交织并存,亟须从更高的视野审视,从更深的维度破题。

会议伊始,校党委书记岳杰勇以《认真思考和答好“农大如何发展之问”》为题作主题报告。他从“第一性原理”谈起,追本溯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农大为何”“何为农大”“农大何为”,将这场为期两天的集中研讨,嵌入一条高度清晰的战略逻辑线上。

这是一次逻辑秩序的重建,也是一次发展信念的加固。

一问“农大为何”:在国家大局中找准立身之基

战略的第一问,不是学校要做什么,而是我们为何存在。唯有读懂这所大学为何而被需要,才能为战略决策奠定真正的起点。

宏观的坐标已然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农业强国的重要论述,为农业高校的发展定下根本基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两部顶层设计文件的相继出台,构建起高校服务国家的清晰路径;而中央明确支持河南建设农业强省、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则将任务落到了农大的脚下。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河南考察必看“三农”、必讲“三农”,是对农业大省的牵挂,更是对农业大学的召唤。

“只有把学校发展的小逻辑嵌入国家战略的大逻辑,农大的发展才有根脉,战略才有底气。”当战略站位植根于国家需求,当战略自信来源于政策托举,当战略愿景嵌入于区域所需——学校的每一次选择,都将与时代共振、为大局所用。这种嵌入感,就是战略回望最核心的获得。

二问“何为农大”:在自我对照中校准现实方位

战略离不开大势的观照,也离不开自我的盘点。摸清家底,是战略落到现实的必然一环。唯有照见现实,才谈得上未来的跃升。

此次研讨中的系统复盘,为学校勾勒出一幅清晰画像:成绩与不足交织,跃升与瓶颈并存。

这些年,“十四五”国家重大项目持续突破,全职院士数量达到5人,博士后在站规模居全省高校前列,国家级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果实现标志性进展——这意味着,学校已经具备了冲刺一流的现实基础。

但在另一层扫描中,也让人更加清醒——标志性科技大奖尚未实现突破,高端人才数量不多、结构失衡,部分学科在与一流高校对比时依旧显现短板;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们已驶上快车道,但赛道上竞争激烈、强者环伺。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一次位势提醒;每一次对标之中,都是一次系统警醒。

何为农大不仅要知道我们拥有什么,更要弄清我们在和谁比、在哪比、靠什么赢。只有把方位看准,把短板摸透,战略坐标才会更稳,行动路径才会更明晰而坚定。

三问“农大何为”:在系统谋划中铺展实践路径

回答了“为何而立”,看清了“当下所在”,第三个问题便顺理成章:向哪里走怎样走战略若要落地,关键在于让远景化为路径,让理念落到行动。

落子有方,方向渐明

围绕“双一流”创建,紧盯“国家科技大奖”“重点实验室能级”等核心指标,集中资源攻坚突破;围绕研究型大学建设,把“课堂—试验田—实验室—工厂车间”贯通成线,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成长,科研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围绕人才培养,从“把人送出去”转向“把能力塑出来”,打通本研博贯通、产教融合、国际联动等通道,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以干见真,能力为先

路径的可达性,归根结底要靠组织来承载。在这一点上,校党委书记岳杰勇掷地有声:“干部要有高境界、高压力、高追求。”境界决定眼光,压力催生担当,追求拉开格局。中层要成为连接目标与行动的关键变量。

为此,要借鉴现代企业“能力图谱”概念,构建处级干部胜任力模型,开展精准赋能培训;要推行“一线淬炼计划”,把干部放到攻坚现场、服务前沿、师生一线中经风雨、见世面,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锤炼本领,提升破解瓶颈难题的能力。

凝心铸魂,善治致远

文化是最持久的动因,决定一所大学能否稳住根、聚住心、走得远。从“一个校、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定赢”的家校情怀,到“大先生”“田保姆”的家国担当、“助农天团”“科技小院”的接续奔赴,答案已在行动中呈现。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治理本身,就会发现:高效能的治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成就。制度有边界,流程有尽头,而文化却能润物无声,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岳杰勇指出:“温暖,才是最高级的治理之法。”只有当学校层面的“大有作为”转化为师生个体的“真实感受”,战略才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多点共振:从思想共鸣走向组织合力

这场研讨班,远不止一场报告、一张蓝图。

几位分管校领导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学科优化、治理效能等重点领域作了专题发言,不避问题、不绕重点、不遮症结,讲实情、提实招、谋实策。中层干部在分组讨论中深入交流,既有建设性的建议,也有直击要害的发问。

这些讨论,不是简单地把议程“走一遍”,而是真问题真建议地“碰一碰”。每一次共识的凝聚,都是对战略的“二次表达”;每一条具体的建议,都是对蓝图的“现场注解”。

研讨班没有给出所有答案,却把问题推到每一个人面前,把路径放进集体视野,把力量激活于组织深处。

“农大为何、何为农大、农大何为”——这一串看似哲学的追问,本质上是一次行动逻辑的归整,是一次组织系统的动员,是一次大学命运的再定位。

答案,不在会议室里,而在之后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改进、每一次破局之中。

从追问中起步,在回望中前行,河南农大正以清醒的自觉和坚定的步伐,走在属于自己的战略之路上。


文字/杨艺辰 编辑/黄璞 李培亚

审核/邓振营 签发/陈玺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