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王宽走进学校道德讲堂

王宽老师讲述自己花甲之年从头学艺的艰辛经历

王宽老师展示手书,为大学生送上殷切寄语

王淑荣老师讲述“王宽家”的感人故事

王海龙献唱诠释梦想与追求

校党委书记程传兴精彩点评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褚金海致辞

我校师生代表发言

“王宽家”故事感染现场听众
本网讯(记者 郭治鹏)5月31日下午,学校大礼堂1300大厅流动着满满的正能量,洋溢着道德的力量。《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王宽夫妇应邀走进我校道德讲堂,与广大师生分享他们感人的故事。校党委书记程传兴,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褚金海与学校师生代表一起聆听了“王宽家”的故事。
伴随着2015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视频的播放,大家全面了解了王宽夫妇十六年如一日卖唱赚钱,含辛茹苦抚养6名孤儿成长成才的动人事迹。“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给予了王宽夫妇无上的赞誉,也让现场师生无不动容,双眼噙满泪水。
随后,王宽、王宽的爱人王淑荣、王宽的外孙王海龙以不同方式,分享了他们的爱心善举。谈及王宽放下国家一级演员的面子走进茶馆卖唱、为筹集资金花甲之年从头学艺汗湿重衣、演出现场力竭不支晕迷倒地的往事,王淑荣几度落泪,哽咽难语;谈及母亲抱病摆摊弥补家用、外孙海龙身残志坚热心助人、爱心人士慈行善举出手相助、受助孩童健康成长奉献社会,两位老人感慨万千,赞叹人间处处有大爱。
王宽还现场为大家演唱了经典豫剧片段,并手书“高情远志”、“大爱无疆”等条幅,寄语青年大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勤奋学习,修身养德,立志成才,奉献社会。王海龙也以一曲《让梦飞翔》诠释了自立自强、追求梦想的不屈精神。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人的场面赢得现场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
褚金海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王宽夫妇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百余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德为先”的育人根本,涌现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道德模范,铸就了农大人的道德丰碑。王宽夫妇的大爱精神与我校的这一传统品质高度契合,他们身上体现的道德力量,传递出属于我们时代的特有温度,是我们全体农大人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程传兴在活动结束时做精彩点评,对王宽老师夫妇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王宽夫妇的事迹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想社会的生动再现,是真正的大爱善举。这种大爱精神走进农大校园,必将会得到传承和弘扬。他指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一所大学,绝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更在于文化传承、立德树人;一名大学生,绝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更在于明德修身、奉献社会。他希望我校师生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态度,从身边做起,汇溪流而成大海,汇小爱而成大爱,将“道德讲堂”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优秀文化和道德品质的传承者、先行者,让高尚道德之花常开不败、芳香满园。
我校第三届道德模范、牧医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牛娟,第五届道德模范、机电工程学院学生魏国胜,学生代表、校学生会主席尉翔栋分别上台发言,讲述了自己对王宽夫妇感人事迹的感悟和体会。
校党委书记程传兴点评
听了王宽家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的报告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深受感动、深受教育。因为在他们平凡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看到了人间榜样,感受到了人间大爱。为此,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王宽和王淑荣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在描述他理想中的社会时曾这样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今天王宽老师夫妇的事迹不就是这一理想社会的体现吗?
王宽老师的“爱”是真正的“大爱”。今天,这种“大爱”精神走进了河南农业大学,我相信一定会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正如刚才发言的老师和同学们所讲的那样,我们的校园就是需要这样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所大学,绝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更在于文化传承、立德树人。一名大学生,绝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找到一份工作,更在于明德修身、奉献社会。
如果说王宽老师的爱是一种大爱,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爱。比如,我们已经评选了五届“河南农业大学道德模范”。学习大爱,就要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态度,从身边的小爱做起,汇溪流而成大海,汇小爱而成大爱。
今天的活动名字叫“道德讲堂”,我想这门课程不是一门选修课,而应该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而且是一门需要常上常新的必修课。我也希望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同学,在王宽老师事迹的激励下,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优秀文化和道德品质的传承者、先行者,让高尚道德之花常开不败,芳香满园!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褚金海致辞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些人们值得我们由衷赞叹。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16“CCTV年度慈善人物”王宽和王淑荣夫妇来到我校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在此,我仅代表河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对王宽、王淑荣夫妇的大爱之举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王宽老师是原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1998年退休后,和妻子王淑荣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夫妇拿出了家里所有积蓄,使出了浑身的力气,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甚至不惜拿掉了艺术家心里最为宝贵的东西——自尊。古往今来,德艺双馨的艺人最为看重的是一张脸和一根不肯弯曲的脊梁,他们宁肯吃多少苦不愿意轻易低头,但为了孩子,王宽放低身段,亲自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17年。
别人问图啥,王宽夫妇的想法异常地简单,那就是:“决不能让这些没家的孩子没吃没穿!为了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干什么都值得!”王宽夫妇说到做到,他们用宽大的臂膀将六个没爹没妈的孩子紧紧地搂进怀里。十多年来,这对夫妇的襟怀美丽宽广、温暖亲切,感天动地,时时传递出属于我们时代和伟大祖国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亲情相助的特有温度!
老师们,同学们!
我们今天之所以请王宽夫妇为大家做报告,就是因为他们坚持的大爱精神和河南农业大学的精神高度契合。我们学校是所百年老校,在她成长的一个多世纪中,学校坚持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方向,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薪火相传,百折不悔。
百余年间,学校一方面高度重视高端和前沿的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就,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端人才,他们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播火者,奉献四海,建功八方。更重要的是,学校育人以德为先,涌现出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道德模范,例如在服务“三农”的光荣事业中,农大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郑祥义教授6年如一日投入民权县人和乡的苹果产业,积劳成疾,献出宝贵生命。魏克循教授退休后,20多年坚持奔走在乡野间,一直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的张绍文教授10年间长驻新郑市八千村,在菜农眼里,这位七旬高龄的省城大专家“比农民还农民,随叫随到,有问必答,是咱自己人!”……一代又一代农大人用步履丈量着河南的山山水水,将希望播撒在中原大地上,奏响了一首首“厚生丰民”的时代赞歌,铸就了农大人的道德丰碑。
近年来,学校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更加重视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通过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好人典型,引导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08年以来,学校已评选五届道德模范,50个个人和团体成为新时期的道德标杆,影响和指引着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完善自我,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有意义的人。
老师们,同学们。爱因斯坦曾说: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而在我们身处的绿城郑州,就有“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倾城献爱,也有百岁大医胡佩兰的济世仁心、陇海大院的邻里如亲,更有今天我们的嘉宾王宽和王淑荣夫妇的义薄云天。他们身上体现的道德力量正鼓舞这这座城市,感染着你、我、他,给予了我们勇气、力量和信心。
在此,我希望每一位农大人向王宽夫妇学习,每个人都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学会行善事、做好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大爱之人。
最后,再次对王宽夫妇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校第三届道德模范、牧医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牛娟感言
刚才听了王宽夫妇的感人事迹,我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感动,感动于他们浓烈而又质朴的情感,感动于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更感动于他们大爱无言的默默奉献和善良无私的淳朴家风。
我想,他们是吝啬的,对自己,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我想,他们又是慷慨的,对他人,扶贫济困,一掷千金。经常听人说,这个世界太喧嚣、太浮躁、太功利,王宽夫妇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原来从不缺少暖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散发着无穷的能量和温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在农大,有一种力量叫榜样的坚持。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群教职工,他们教书人员、润物无声,他们潜心科研、勇攀高峰,他们岗位平凡、用心服务,他们有的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有的是默默无闻的勤杂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道德模范。在我们学校,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出身寒门但自强不息,他们胸怀大爱、志愿帮扶,他们在别人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有的来自条件优越的城市,有的来自生活拮据的山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道德模范。
10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涌现出了50名道德模范,他们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但是,他们背后却是3万多名学农爱农为农的农大人,他们代表了农大人的道德品行,代表了农大人的思想情怀。现在,学校将“大志 大爱 大雅”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就是要让我们以大爱诠释价值,以大爱书写我心。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满眼感动的泪花,我们听到的是饱含敬佩的掌声,我们说,“你不冷漠,这个世界就温暖。”让我们以王宽夫妇和身边的道德模范为榜样,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做一名有温暖情怀的人、有坚定信仰的人,做一名用实际行动弘扬、传递爱与真诚的人。
校第五届道德模范、机电工程学院学生魏国胜感言
王宽和王淑荣老师的事迹,以前在电视上、报纸上也看到过,今天在现场,近距离接触到两位王老师,真切地听到他们的故事,我的内心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触。
十六年,收养六个孩子。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试想,他们当初完全可以不收养那几个孩子,凭借退休金,他们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但是面对抉择,他们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付出所有去照顾这几个孩子。这正是两位王老师感动我们,感动中国的地方。
今年4月份,我被授予了“河南农业大学道德模范”的称号。对于这个荣誉吗,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有同学说:“国胜,你能十几年坚持照顾母亲,真的不容易!”也有同学说:“国胜,你真是好样的!”可我在想,两位王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和自己没有血亲关系的孩子吗,尚且如此拼命。作为儿子,照顾自己的母亲,床前尽孝,当然是理所应当,当然是要尽心尽力的。
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我觉得我们向两位王老师学习,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人推一把车、帮人打一壶水……,用自己一点微小的力量去帮助自己所能帮助的人,仅此而已。
再次感谢两位王老师给我带来的这份感动,我会用这份感动激励自己,传递温暖,关爱他人。
学生代表、校学生会主席尉翔栋感言
听完王宽老师的事迹,让我感受颇多,一句句平凡朴实的话语却给了我不平凡的感触和思考。74岁的高龄,含辛茹苦十七年,收养了6位孤儿,不仅供他们穿衣吃饭,还供他们读书成材。迫于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去茶楼辛苦赚钱养家,而这一去就是七年。对于一对年迈的老人来说,这背后的艰辛是我们无法体会到的。
在故事的背后,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内心无法言表的那份震撼与感悟。正如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写给王宽老师的颁奖词说的那样,“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王宽老师崇仁厚德、大爱无私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学习的模范。正如学校正在开展的“大志、大爱、大雅”三大教育所倡导的一样,我们应该心存大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争做一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的人,做一个具有“大志、大爱、大雅”的高素质大学生。
摄影:郭治鹏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