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出席全省专家学者座谈会 献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16-08-16 21:32:06 来源: 宣传部 阅读:

 

  编者按:未来五年,河南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党的建设如何推进?8月12日上午,在一场意义特别的座谈会上,这两个宏大的命题,从不同侧面得到了充分阐释。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我省不同领域的11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建言献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应邀参会,并以《立足省情推进“双一流”建设 支撑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题发言。现将有关内容转载如下,以餮读者:

 

立足省情推进“双一流”建设
支撑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改平

 

  建设现代农业大省,是河南当前正在着力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决胜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出路在于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对于我省而言,必须立足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战略需求,把国家“双一流”建设作为关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机遇、头等大事,尤其是要实事求是地把与现代农业发展有关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作为冲击“双一流”的重中之重。
  一、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间,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的背景下,河南处于农业转变、农民转移、农村转型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亟待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和农业人才培养来找准出路、破解难题、助力发展。
  当前国家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亟待以高新农业科技手段促进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朝着集约化与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并在相关领域抢占国家乃至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二是农村人口结构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新挑战,新型城镇化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的“一引一压”,使农村务农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亟待以现代职业农民培养解决谁来经营的重大问题;三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势在必行,亟待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亟待通过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五是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创新制度政策,来破解农户分散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成本负担较重的现实困境。应对上述挑战、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在于创新,重点在于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支撑,根本出路在于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二、河南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和方向
  当前我国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标在于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教育强国,为实现当下至21世纪中叶的国家战略蓝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实事求是地讲,我省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河南是教育人口大省,但高等教育却既不大也不强,优质资源更是十分匮乏。“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又一次大调整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前三次机遇中我省仅有郑大和农大入围,全省只有1所“211高校”、1所“2011计划”牵头高校,没有“985”高校,更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与河南人口和高等教育需求状况很不匹配。
  从目前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趋势来看,我省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不过,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这说明国家对“双一流”的定位不仅仅是高水平大学,还包括有建设成效突出的优势特色学科。对河南来讲,想要抓住这次机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实事求是地把优势特色学科作为冲击国家“双一流”的重中之重。
  为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我省于2015年12月在全国较早地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遴选了首批优势特色学科。按照规划,十三五时期,河南将投入19亿元(2021-2024再投入12亿,共计31亿)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努力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切实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里,需要专门汇报的是在我省首批10个优势学科中,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兽医学入选,不仅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作物学更是排名全省第一;25个特色学科中,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林学入选。
  三、河南应当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双一流”建设
  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自身优势,积极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四大“国字号”战略规划,并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大省以及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双一流”建设与上述战略和建设任务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河南高校的事情,更是关乎全省的头等大事。河南在抓紧抓好“双一流”建设这一战略机遇的过程中,也应当突出服务四大国家战略和“三大一强”省建设目标,尤其是要与为这些战略和建设任务提供强力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是四大国家战略的基础和支点,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重点,建议省委省政府实事求是地把与现代农业发展有关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作为冲击“双一流”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到以科技创新驱动和农业人才培养为现代农业大省建设找准出路、破解难题、助力发展。具体来讲,应当支持相关高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努力冲击国家“双一流”。
  一是建设以协同创新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当前,我省和国家一样存在农业科研多头主管、条块分割,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备、运转效率不高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农业科研协同创新体和产业战略联盟,建立以优秀特色学科为引领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校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之后,努力汇聚国内外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组织管理、资源整合、人员聘任、人才培养、绩效考评等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正在推进与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筹建CIMMYT亚洲(或中国)中心。建议省委省政府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继续支持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引领全省粮食科技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谋大发展,出大成果,更好地服务河南现代农业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农民全面迈进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建设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优势特色学科,采取拔尖型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和复合型技能应用人才实践培养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现代农业专门人才。制定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入学、定向培养、就业直通车等政策,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农业高校,并使其在毕业后充实到农业生产岗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能够学得扎实、下得基层、干得优秀,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采取服务外包等形式,支持以涉农高校等为主体组成职业化培训联盟,建立实用型的现代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系统性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实有技术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大批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一方面可以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部分农民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第三产业创业者,拓宽增收致富、实现小康的多元渠道。
  三是整合建立创新与推广相衔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我省和国家一样实行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分设的行政管理体制,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依托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作为创新主体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绝缘,既没有推广渠道,也没有推广职能和话语权。这种体制使农业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导致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往往很难转移到农业生产中去,许多成果甚至最终束之高阁。鉴于这种情况,建议省委省政府在全国先行先试,改革现行模式,整合建立创新与推广相衔接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从体制上解决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缺位问题。把推广职能从政府行政部门解放出来,变政府行政部门直接管理为决策导向,探索和建立高校主导、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多元化参与的农科教全链条紧密衔接的推广体系,努力完善科学高效的创新、转化与推广良性机制,彻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郭治鹏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