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我校获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一等奖数量再创新高

时间:2023-03-29 23:08:24 来源:科学技术处  阅读:

本网讯(通讯员 张世敏)近日,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公布,我校康相涛教授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泡桐新品种培育与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小麦主要根茎病害成灾机理及防控关键技术》和《桃早中晚熟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分子育种技术创新》等3个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一等奖数量再创新高,至此我校已有张改平、范国强、王泽霖、康相涛四位教授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康相涛教授,是中原学者、神农种业实验室畜禽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地方鸡保护利用研究工作,领衔教育部、农业部“地方鸡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创建地方鸡保护利用体系,维护了我国家禽遗传资源多样性和种业战略安全,创建种业产业化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地方鸡种业自主创新与标准化生产。开发了适用于我国地方鸡基因组系列液相芯片“神农1号”,突破了本土品种选育进展慢、高产与优质难兼顾的技术瓶颈,培育国审新品种(配套系)2个,育出特色新品系19个。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优秀专利奖各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件,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4项。这些成果为我国畜禽种业振兴、破解“卡脖子”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近三年,合作企业实现产值35.7亿元,直接经济效益5.1亿元,社会效益135.2亿元。

《泡桐新品种培育与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项目依托范国强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等课题,以推动林业行业科技进步为目标,聚焦泡桐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在泡桐新品种培育、泡桐速生抗逆和桐材变色机理、高效环保桐材脱色技术、桐木加工及高端家具制造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性成果。制定发布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和河南省地方标准7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件。研究成果经院士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至2021年底,在全国累计推广泡桐新品种3.397万公顷,桐木生产和加工企业新增销售额累计12.26亿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引领了泡桐产业发展方向。

《小麦主要根茎病害成灾机理及防控关键技术》项目依托李洪连教授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重大项目,以提升我国黄淮主产区小麦安全生产水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目标,聚焦小麦根茎病害病原种类不清、成灾机理不明、防控产品缺乏等突出问题,在小麦根茎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快速分子检测技术、优势病原菌致病分子机制、病害发生及成灾机理、新型防控产品研发、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16篇(其中SCI收录4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件、制定行业/地方标准3项,研发新型防控产品8个,登记新型种子处理剂4个,研究成果经院士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个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相关防控技术及产品近三年在黄淮麦区示范推广近亿亩,新增粮食产量35.8亿公斤,经济效益达82.0亿元,为我国小麦根茎病害的有效治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桃早中晚熟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分子育种技术创新》项目依托冯建灿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围绕桃品种结构不合理、人工成本高、育种效率低等长期制约桃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成功解析了控制桃成熟期的遗传密码,培育出“秋蜜红”等9个早中晚熟系列鲜食桃新品种,推进了桃品种结构调整。揭示了桃矮生/半矮生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为培育适宜于省力化栽培的桃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研发出田间分子标记可视化检测技术,创建了首个以桃优异种质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库为基础的育种决策系统,实现了杂交亲本的精准选配和杂种后代的早期选择,提高了育种效率。项目培育的桃新品种在河南、山东、陕西、贵州等桃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桃品种更新换代、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此外我校还主持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成果培育,创新成果产出体制机制,积极打造“人才、团队、学科、项目、平台”“五维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强对重大奖励等标志性成果的考核力度,成效显著,为我校“双一流”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黄璞 杨钰晨 签审/张世敏 审核/周红飞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