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第七次党代会将于9月28至30日召开,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全面展示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彰显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把全校师生的力量凝聚到校第七次党代会的各项工作部署上来,校第七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宣传组组织开展了“基层工作巡礼”活动。今天推出专题报道第五期:《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强化党的建设 推动学院事业快速发展》。
校六次党代会以来,在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下,信管学院紧紧围绕“和谐、包容、继承、发展”的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学院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员培训班
一、党建工作富有成效
(一)基层党建扎实到位
学院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院事业良性发展。学院党委先后2次获得校“先进基层党委”,3次获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7次获得校级先进党支部,信计系教工党支部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 “五好党支部”; 4人被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员”, 1人获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15人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5人被评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学生党员李二阳被评为第十三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

学院金融数学专业2011级学生李二阳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
(二)积极开展教育学习活动
先后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开展了理论学习、微党课比赛、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先进党支部评比、最佳党日活动展演、组织全院党员到红旗渠、新县大别山革命教育基地参观、体验学习。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增强 “四个意识”。通过开展6个培训班,即:发展对象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生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教职工和学生十九大精神宣讲班;党务干部培训班等,教育教职工和学生人次超过2000人,建设学院红色书屋,配备图书400余册,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了学习阵地。强化“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集中学习年均18次,集中研讨年均6次,党支部开展活动年均12次。党委书记为学生作报告年均5次。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升了党员意识,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了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三)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
出台《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工作条例》和《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教工党支部工作条例》,认真组织实施了“学生党员设岗定责示范工程”、“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建设研究”、 “青年先锋队”大学生党员培养研究与实践等党建实践创新项目,注重在优秀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积极探索发展培养党员有效机制。8年来发展教工和学生新党员728名。
(四)扎实做好班子建设与廉政建设
坚持院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党委委员个人理论素养,持续加强班子作风建设,形成党委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按照《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开展工作。
学院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细化责任分解,明确领导班子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实行“一岗双责” 签订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承诺书。推进制度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贯彻落实,出台了《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办法》、《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规则》等相关制度。
二、学院事业快速发展
校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八年,是信管学院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八年,八年来,学院始终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依托信管学院成功申报软件学院,并实现当年招生。在无锡、上海等地建设学生实训基地7处,与企业合作搭建配套平台1个。2011年,学院克服困难搬迁至龙子湖校区,迎来发展新阶段。
八年来,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目前,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近1800人。
八年来学院累计引进、培养博士42人、晋升教授7人,涌现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1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1人,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标兵6人。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管理科学4个本科专业。
(二)学科、平台建设成果斐然
八年来,学院建成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农业部黄淮海农业信息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农田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农业信息化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农作物生产监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大数据双创基地等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成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成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学术硕士点,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农业工程和信息技术3个专业硕士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0多人次,国内外专家来院做报告30多场次。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等单位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教育教学稳步提升
八年来,学院共建公共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共17个,建成MOOC录播室1个;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16部教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增加“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获准立项2015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教材建设研究项目1项,获校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3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项,资助28项校级实验创新项目、52项院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教师中共41人次荣获校级以上各类教育教学奖项,19人次获省级奖项。

评估专家到学院实验室考察本科教学工作
(四)科研创新接连突破
八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科研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50余项,出版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30余部;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学院7部教材获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立项,获软件著作权38项,发表学术论文570余篇(其中340余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核心期刊38篇),开展阳光工程计划共3期。
(五)学生工作日新月异
八年来学风建设逐步加强。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和谐稳定。“课堂考勤通报”、“无手机课堂”等制度性建设成效显著, “博士引领•赢在大学”系列讲座和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蔚然成风。
学院不断加强实践创新教育,形成了“一个学科、一个平台,学科引导、平台依托、社团推动、赛事支撑”的创新创业体系。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 “互联网+”大赛、软件设计大赛、ERP沙盘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50多项、省级比赛奖项130多项。在“蓝桥杯”软件大赛中赢得“全国优胜学校”称号。
学生社团“电脑120”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学院先后多次被学校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研究生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挑战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班主任工作先进单位、基础文明创建先进单位、招生宣传先进单位、助学贷款先进单位、学生军训队列会操优胜单位、学生军训歌咏比赛优胜单位等集体荣誉。

荣获2016年蓝桥杯优胜学校奖
(六)学院和谐民主充满生机
强化执行和服务能力建设,行政工作规范有序。日常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学院获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每年召开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出台《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等制度,积极推进院务公开。
工会工作扎实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帮扶深入到位。教工男篮多次获得教职工篮球赛甲级组冠军,教工男排、女排更是获得教职工排球赛冠军及前三名。院分工会多次荣获校“先进分工会”、“工会创新奖”和“模范教工小家”。
此外,学院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一网两微”,学院先进事迹被河南电视台、河南青年导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供稿: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易振 邓瑛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