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第七次党代会将于9月28至30日召开,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全面总结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激发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把全校师生的力量凝聚到校第七次党代会的各项工作部署上来,校第七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宣传组组织开展了“回眸发展路·喜迎党代会”活动。今天推出专题报道第四期:《科学研究篇:顶天立地 推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
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研创新发展和社会服务工作坚持“顶天立地”原则,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郭天财教授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麦情
一、 科研创新发展工作
1.科技成果产出取得新跨越
扎实做好重大科技成果奖励的培育申报工作。学校六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其中作为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作为第一主持单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69项,其中一等奖8项,获奖数量稳居全省高校第二。

六次党代会以来我校以第一主持单位完成的国家奖奖励证书
我校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奖励中涉及粮食增产高效及新品种选育的2项、疫病防控领域1项、林木泡桐方面2项。比如,范国强教授团队于2010、2015年接连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团队的研究推动了泡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确立了我国在泡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
坚持实施突出科研业绩奖励政策,促进高水平论文连上新台阶,其中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影响因子最高达到19.864(杜向党),影响因子10.0以上3篇,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学校原始创新实力的快速提升。
2.高层次科研项目连续突破


2004年以来,学校连续主持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2012-2014年连续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大项目零的突破。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集中公布基金立项项目数,我校在省内排名第三。2015年,承担了农业部、财政部“河南省农牧产业一体化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经费5000万元,是全国十家之一。目前学校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
3.科研平台建设步上新台阶
学校建有6个国家级平台和61个省部级平台,其中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入选中心之一,是当时全国农林院校的唯一,是河南省高校的唯一。中心入选获省政府嘉奖。小麦玉米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省唯一由高校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动物免疫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认定,成为学校被科技部认定的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合作研究平台。2016年河南省高校新型智库获批建设。
4.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取得新成效
顺利推进“2011”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考核工作。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合作持续深化,2016年8月,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引进杰出科学家及共建亚洲分中心备忘录;2017年1月双方合作共建的“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掀开了我校国际化合作的新篇章。“2011”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合作正在推进。
由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等共同连续成功举办四届黄河论坛,第一届主题为“破解育种瓶颈,谋划发展策略”;第二届主题为“小麦赤霉病的抗性遗传改良”;第三届主题为“国际协作,现代农业”;第四届,主题为“多策并举,低成本绿色高效防控小麦赤霉病”。
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质能源协同创新中心三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期末验收均获得考核优秀,获得持续支持。
二、社会服务工作
1.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助推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依托学校年均承担的200余项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普传播工程、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科技推广类项目,学校年均组织150名专家和1300名学生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科教服务粮食生产行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在田间地头传播学校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品种,创新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为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出了贡献,助推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2013年,学校作为第二主持单位承担的“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项目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6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农业大学“全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性重大任务攻坚贡献单位”。

2.创新校地服务模式,助力我省乡村振兴
学校先后与南阳、许昌、鹤壁、安阳、新乡、方城等28个市县建立了多领域、全方位的校地合作关系,创造了 “方城模式”为代表的“科技副县长+地方政府”的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区经验、“扶沟模式”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地方政府”的高效设施蔬菜经验、“滑县模式”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地方政府”的粮食超高产创建合作经验、“固始模式”为代表的“专家团队+龙头企业”的生态规模养殖经验。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立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全方位为河南省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3.加强横向科研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紧紧围绕区域重大需求、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挖掘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年均横向合作科研项目立项150余项,截止目前,横向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累计到账经费约4.2亿元。学校先后与83家国家大型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制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等400余项,大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总结提炼出了禽用疫苗、作物新品种等产业化开发新模式。2014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5年,学校获省产学研合作优秀组织奖,2016年获批“河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4.发挥教育培训优势,培养现代农业各级人才
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机构、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承担河南省农业厅、科技厅、畜牧局、农开办、扶贫办等部门的各类科技培训任务,年均培训各类人员6000余人次,成为我校科技服务知名品牌。宁夏农牧厅、柳州市扶贫班、安徽阜阳农委、安徽蚌埠农委、新疆哈密农技中心、陕西渭南组织部等地区和部门纷纷慕名委托我校培训。2017年2月20日,《光明日报》对我校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5.助力脱贫攻坚,扶贫工作持续加强
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成立了粮食生产、现代畜牧业、特色产业、“三农”政策咨询等四个专家服务团,奔赴河南省53个贫困县开展政策宣讲、技术指导、产业帮扶、园区规划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扶贫行动。累计培训全省53个贫困县的优秀创新创业企业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优秀致富带头人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共8期510人次;培训平舆、上蔡、原阳、兰考、舞阳等5个贫困县的农业职业经理人3期170人,青年农场主孵化2期112人,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1期48人。
助力扶沟县大李庄乡冯老村的定点扶贫工作和台前县农业产业帮扶工作。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卓有成效
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引进和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1人,十三五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2人;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杰出创新人才14人,河南省杰出创新青年11人,省特聘教授1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农业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4个。
供稿:科技处 黄宗梅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