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第七次党代会将于9月28至30日召开,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全面展示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彰显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把全校师生的力量凝聚到校第七次党代会的各项工作部署上来,校第七次党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宣传组组织开展了“基层工作巡礼”活动。今天推出专题报道第十六期:《资源与环境学院:砥砺奋进 攻坚克难 开创学院发展新局面》。
2010年学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院领导班子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院教职工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开创了学院发展新局面。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学院党委召开学生党员拟发展对象预审答辩会
1、基层党建持续加强
学院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学院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和改进了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注重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支部在党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坚持实行大学生党员预审答辩制度以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几年来,发展党员400多人。重视党员教育,组织党员赴大别山干部学院、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全国文明村镇”巩义竹林镇进行党性教育。发挥二级分党校教育职能,八年来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近1500人次,培训党员和预备党员500多人次,成功组织举办全国农业院校资源环境类学院第七届党建与学生工作研讨会。学院党委荣获省直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优秀基层党委等荣誉称号。
2、主题教育特色鲜明
学院先后围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师生当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宣传活动来武装全院教职工生思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引领全院师生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觉做到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共识,积聚力量,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3、思想政治工作扎实开展
学院将师德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围绕“三大”教育,在全院大学生当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化、品牌化,2014年“三鹰计划”提升大学生素质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决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正确引导,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深刻全面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教师的教材由学院统一审查,确保无任何问题存在。
4、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一把手工程”,着力营造文明学院氛围;发挥分工会职能,注重解决教职工实际困难,为困难职工送温暖;举办多届院运动会、配合做好校院篮球赛、排球赛等,丰富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先后涌现出校道德模范2人,校师德标兵3人,校文明标兵1人,校优秀共产党员4人等先进典型。
5、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开展
学院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班子成员坚持“一岗双责”,确保分管部门和工作廉洁自律。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反腐倡廉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对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科学防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腐败。学院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班子集体领导作用。严格遵守《学院党委(党总支)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规则》,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班子的各项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
坚持“以本为本”,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明确“四个回归”,强调学生要回归刻苦学习,教师要回归教书育人。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探索完善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三鹰计划”和“3+X”教学模式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核心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实验条件;努力探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近60期,充分活跃研究生学术氛围。

科技小院、教学实习基地挂牌
1、教学方法改革扎实开展
2010年首次开设“创新课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选取三门课程开设了 “创新性课程”。形成了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探索实施“3+X”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科研助手计划;邀请省委党校专家做“团队列名法”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观摩,学院选择3名教师试验示范“团队列名法”课堂教学方法。
按照学校要求,围绕“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2012年为“核心课程建设年”,组建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出台了《核心课程学习兴趣小组实施办法》,完善了“飞鹰创新计划”和“创新性课程”兴趣小组,开展了基于“科技小院”农业科技服务主导的兴趣小组实践与探讨,从而使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升。2013年科技小院获得了“河南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积极推广成功经验,2014年开封杞县“农大科技营”正式挂牌。2016年 “禹州科技小院”因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获批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基地,《人民日报》作了专题报道。
2、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0年《农业施肥原理与技术》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通过国家评审立项,2017年被列为在线开放课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晋升为省级特色专业;植物营养教学团队被评为2014年校级教学团队;植物营养学被评为2015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土壤肥料学教学示范实验室被评为校级本科教学示范实验室;
3、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始终坚持把育人工作作为学院的根本职责和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工作框架,纵向按照“雏鹰成长、飞鹰创新、雄鹰翱翔”三鹰计划的三个维度,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实行模块化育人。横向按照“三抓”——抓思想政治教育、抓学风建设和第二课堂、抓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抓落实,多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科生考研率平均在40%以上,就业率均在95%以上。连续4年获得校助学贷款、资助工作双料先进单位,2年获学生工作考核先进单位。
4、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几年来,先后共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实验设备;2013年建成全国、河南省土壤分布模型各一个;土壤矿物标本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善办公面积2500平方米;新增教学实验基地12个。
三、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1、人才队伍逐年壮大
学科建设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要做好学科建设,关键是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两手抓,13名教师具有出国(出境)学习经历,先后选派6人次到国内重点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国内访学2人。目前学院教职工总人数75人,2010年之后新进教职工45人。其中,引进国内一流院校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10人,含引进拔尖人才1人,青年英才6人。目前学院教师60人当中,具有博士学位48人,占教师总数80%;高级职称31人,占教师总数51.6%。学科梯队结构日趋合理,支撑学科发展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与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汇报会
2、学科建设实现跨越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获批,公共管理硕士授权点获得批准;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与管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合格评估。2018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实现了我院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
3、平台建设连创佳绩
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成功获批国家农业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站;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河南省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壤污染防治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获批。“河南省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创新型科技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四、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1、整体科研实力稳步增强
学院整体科研实力稳步增强,对外影响日益突出。几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17项,经费达80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95篇,一级学报、SCI、EI、ISTP和CSSCI等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2014-2017年,102篇)。获批发明专利授权50多项(其中,2014-2017年,39项),主持完成地方标准2项。2014-2017年编写学术著作8部,参编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有2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有1个科研团队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成功举办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八届四次理事会,参会人员500余人,增进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对外影响。
2、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派出专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获得“科教服务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举办和承担了国土系统技能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基层农技人员业务培训班,累计培训近800人次。
五、学院管理规范有序
学院高度重视班子自身建设,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集体为建设目标,团结协作、凝聚人心、锐意进取。院党委会定期召开,学院的各项重大决策和事项严格执行《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规则》。加强了工作交流互助,突出了工作效率,突显了院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修订制订制度20多项, 形成了规范、有序、高效的内部运行体制。按照院务公开范围,各类评先评优和推荐、发展党员、奖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助学金评定等事项坚持公示制度。坚持实行逐级财务报销审批制度。综合治理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到位,学院发展大局稳定。
供稿:资源与环境学院 焦中信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