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8到2018,40年风云激荡,40年砥砺奋进,40年成就卓著,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了巨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河南农业大学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本网推出【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专题,邀请1978年出生的教师讲述自己与改革开放的故事,展示大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每个人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今天,本专题推出第四期:《李为争:改革开放,其疾如风》。
我很荣幸地出生于1978年,正值全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发轫期。1996年9月份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共1个班,29个人。后来经过就读深造,回到母校上班,至今“二十又二年矣”。在这22年中,目睹了母校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发生的巨大变化。

2005年,在外深造期间,返回母校,与同学合影(左二)
眼眸初启,改革开放圆父辈期望
李为争,这个名字是父辈们对我的期望。他们世世代代在贫瘠的豫西丘陵地区务农,经历过10年的“文革”,面对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的“下海风”,深感知识的欠缺使他们难以抓住这个蓬勃发展的机会。因此,他们期望世世代代的农民家庭中可以有人走出农村,为家族争一口气,改变后代的命运。
中学时代,我没有太大的梦想。改革开放之前一年已经恢复了高考制度,给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等到我们18岁时,这些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了。从步入农大到工作至今,我的人生都与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06年,博士毕业答辩委员会留影(左六)
农大图书馆,改革开放的缩影
1996年参加高考,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刚好赶上我们专业的最后一届“统招”,1997年植保就变成并轨专业了。当时觉得既幸运又激动,因为没有学费,每年的教材费在130-180元之间,住宿费4年一共才交了400元。而国家每月给每个学生的平均补助是60元,成绩好的还有奖学金。仔细想想,上了4年本科,交了不到2000元,发了3600多元,还赚了啊!这个学校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对于河南农业大学,我始终是感恩的。那个时候,一份饭菜才2毛钱,学校的食堂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历了纸质饭票,塑质饭票,IC芯片卡,小孔的金龙卡,磁卡的变迁过程。
在河南农业大学各个单位中,最能体现改革开放新进展的有两大方面,其中一个是图书馆。刚入校时去借书,需要先熟悉中图法分类方式,到目录卡片柜中查阅图书信息,填写索书单,排很长的队站在外面,等着图书管理员一本一本去书库寻找,效率非常低下。但那时知识的含金量是极高的,每次我遇到新的课题,基本上都会去图书馆借几本书,把这几本书啃透了,就能把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八九不离十。1999年,电子检索系统取代了体积庞大的目录卡片柜。学生可以带着“代书板”到书库中,自己预览图书内容再做取舍。2000年之后,伴随着信息化的改革,图书馆又大量引进了新书。2003年之后,电子期刊库如Springer、Blackwell、Sciencedirect等知名数据库的引进,使我们的科研工作如虎添翼。当前的主要难题,不再是信息源的匮乏,而是如何从这种林林总总的资料中检索出有用的。因为伴随着知识的爆炸,转载的冗余信息、错误的信息大量充斥着网络,稀释了有用的知识,信息“含金量”下降了。这也就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文献检索的能力和信息辨别的能力。

2012年,带领园艺专升本专业做农作物病虫害实习
英语教学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最能体现改革开放新进展的另一个方面是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方面比较明显的是大学英语的教育。大学时代我们认为学英语就是考考四级、六级,因为这些“本本”在找工作时非常有用。至于其他的用途,就不清楚了,这些偏文科性质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似乎没有太大的用途。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许多外教来到我校教学,科研交流日趋频繁,对SCI专业论文的阅读和写作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专业英语基础薄弱,就不利于快速了解世界上最新奇、最先进的科研信息。幸好,改革开放这些年学校也慢慢扩大了专业英语在教学中的比重。我在带学生专业课的时候也会经常提醒大家注意专业英语的学习。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以前是教师一言堂去讲授,不太顾及社会上人才需求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高校必须根据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并配备相应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和1996年相比,我们的学院经历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重组过程,形成了当前配套齐全、特色优势明显的大学。例如,文法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食品学院、生命学院等等,都是随着新的形势而设置的。就这样,市场和学校互相调和,老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举个昆虫方面的例子来说,当大田里出现虫害时,农民迫切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听对发病原因等的理论分析。这就需要我在教学环节中,加大田间试验的分量,鼓励学生接触虫源,了解本质。这样才能够在面临虫害的时候,快速的诊断要害,提出治理方法。

2017年,带2015级植保学院的学生在许昌校区开展农作物病虫害实习
寄语农大学生
现在的农大学生都非常聪明,懂得利用法律去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接受新事物能力也比我上大学时强好多倍。坐车、刷卡、查阅地图等等日常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上课提问时,敢于大胆回答,思路清晰。但作为已经任教12年的老师,我观察到大学生存在着“基础薄弱、性格软弱、缺乏规划”等方面的不足。也许是为了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以便争取奖学金,同学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上,而不是在教材的字里行间批注自己的疑问,从数理化的武库中搜索答案。甚至有人认为,搞植物保护专业的,学数理化没有什么大的用途,过关不挂科就算胜利;在科研任务中,有的同学不敢接“硬茬活”,出差实习之前会先问住宿条件、吃饭条件、补助情况,打听明细,权衡半天,这可以称为“性格软弱”,在学习中,存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和考后过度松弛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建议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日程规划表,将刚性的任务(如上课,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置于其中。看看整块的空闲时间有多少,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学习机械化、信息化知识,将来充分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句话来自春秋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一句话,也是我想要送给每一位大学生的。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国辉也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好习惯,我坚持这种习惯并努力地把这种好的东西传下去。潜移默化中,我也学会了规划时间,比如要做试验,手头并无供试虫源的时候,才是最应该紧张地阅读资料的时候,等到虫源大量出现,反而只剩下“简单体力劳动”了。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既不能盲目动手,四处找简单体力劳动的活干;也不能认为反正条件不成熟,什么也干不成,把自己的大好时间浪费在其他方面。
改革开放40年,母校的发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这之后,母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还会经历一个又一个发展迅速的40年。在这里我有四句话想送给我最爱的农大:立足农业需求,关注世界进展,容纳四方精英,市场反哺科研。
人物简介:
李为争,河南省洛阳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任教的硕士生课程有现代昆虫研究技术、天然产物分析和昆虫化学生态学专题。从事昆虫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指导学生获得过挑战杯、科技园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奖励,现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第1作者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采访:郭 昊 侯玲玲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