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我校人兽共患病科研教师团队走进道德讲堂

时间:2018-11-30 10:00:00 来源: 宣传部 阅读:

 

张龙现团队

团队代表张龙现、张素梅、菅复春、董海聚走进道德讲堂

 

  本网讯(记者周红飞)11月29日下午,校文明委主办、牧医工程学院承办的道德讲堂在龙子湖校区举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河南农业大学人兽共患病科研教师团队负责人张龙现教授和团队成员代表张素梅、菅复春、董海聚老师应邀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述这个团队成功的“秘诀”。
  在张龙现等四位老师真诚质朴的讲述中,举步维艰的“211工程”、26年如一日的“黄金搭档”、鸣沙山带回的“三箱骆驼粪”、团队成员的“光荣榜”……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让大家看到这支享誉国内外的团队当初是如何从河南农业大学一间小小的教研室萌芽,从最初的2个人、1台离心机、1台显微镜和1000元教学券起步,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聚合起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教学科研战队,走向世界人兽共患病研究的舞台。
  在这场道德讲堂上,主持人带着观众关心的问题一一提问,主讲人则耐心地一一回答,他们用最真诚、最朴素的语言诠释着的成功的密码,那正是黄大年精神的真实写照——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张龙现教授还领着青年教师现场宣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向全体教师传递。整场道德讲堂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旋律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场道德讲堂让现场的观众深受感染,大家纷纷表示将见贤思齐,坚定信念,勤奋工作,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书写不负时代的华美篇章。

 

纵深阅读
  隐孢子虫是一种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在全球广泛分布,可以寄生于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是人兽共患寄生虫性腹泻的首要元凶,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列入新发传染病。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隐孢子虫成为全球流行病研究的热点。
  河南农业大学人兽共患病科研教师团队源于1992年,经过26年发展,团队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贡献,研究方向也从隐孢子虫拓展到了贾第虫、旋毛虫、大肠杆菌O157以及戊型肝炎、乙型脑炎等多种人兽共患病,覆盖了整个兽医学科。
  这个20人的团队中间,19人拥有博士学位,17人是共产党员,16人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他们中间,有10位教授,4位副教授,5位讲师,1位实验师,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有2名,省级特聘教授2名,省级创新人才5名,是名副其实的人中“龙凤”。
  2009年,团队项目“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传播机制研究”获得河南省重大科研公益项目,是当时河南省最大的项目。2012年,河南省人兽共患病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团队建立。2014年,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7年,团队成功申报动物免疫学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团队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各类课题近50余项,获批资助经费超3120万元。发表论文总数超过400篇,其中SCI论文160篇,特别是在隐孢子虫病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数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位。
  在河南农业大学ESI贡献率上,该团队就占了28%,全校贡献率前10名中有5位为本团队成员,其中张龙现教授排名第一,其本人2017年还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专家,是全国兽医学领域的5个人之一。
  近5年来,团队培养动物医学类本科生近3000名,全日制硕士生近180人,博士生7人,出站博士后4人。其中,培养了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学校第一位外籍博士,指导的研究生先后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2篇,10多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省级特等奖和全国金奖和银奖多项以及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壹等奖和特等奖等。
  团队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河南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获得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团队成员获得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十大最美教师候选人、河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农业大学最喜爱的十大教学名师以及道德模范等荣誉共12人次。

 

摄影:周红飞

编辑:孙淑娥 周红飞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