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七彩校园】“减肥”增效促丰收 激战“大赛”助成长

时间:2019-03-01 19:04:26 来源: 宣传部 阅读:

 

  背景:在第四届“新蚁族杯”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总决赛中,资源与环境学院冀正欣、张强、曹盼盼、曹梦圆、王凯歌组成的队伍由李青松、李根明指导,在院领导的协助下荣获北方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表明,世界粮食增产的40%~60%来自化肥的贡献。然而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农业部下发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目标,大家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此背景下,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冀正欣等同学组成了一支队伍,以保证粮食高产的前提下减少施肥为选题,参加了“新蚁族杯”第四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这支队伍的成员们运用自身专业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基础与应用技术等知识,制作出各类显示肥料信息与分布有关的分布图。最终赢得北方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图片1

 

准备亦艰辛

  七月份暑假刚开始的时候,冀正欣和团队成员已经到滑县开始了问卷调查,收集必须的基础数据。5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借住村民家里,在收集数据的同时,顺带了解当地群众的施肥情况、常用化肥外包装袋上各类肥料的成分与含量等信息,与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以此证明在施肥过程中不是所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都越多越好。

  下乡调查了40天左右,回来已经是八月下旬了。九月中旬南北片区赛就要开始了,时间紧、任务重。他们顾不得休息调整,抓紧时间开始整理下乡问卷调查得到的基础数据。简单的统计调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基于均匀分布、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了78个自然村开展调研,搜集了812份有效问卷,由于基层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问卷填写并不规范,整理起来也十分费力。基本数据整理完毕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开始运用各种软件对分类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时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发挥了大作用,Arcgis、Envi等多种制图软件的熟练使用使他们事半功倍,不但做出了高质量数据分析报告,更为大赛的筹备争取了时间。想起那段辛苦的日子,冀正欣感慨不已:“队伍成员们都住在桃李园学生公寓,但是我们主要工作的地方却是在文化路校区的一个比寝室大不了多少的活动室里,大家每天早出晚归地做研究,一干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都会忙的误了寝室门禁的时间。”  

  在准备决赛时,冀正欣和队友们经过讨论,决定在原来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补充与完善,特别是准备在原有的PPT上加一个小情景剧的展示,以此来引出他们需要讲述的问题。一个小小的情景剧难住了大家,准备剧本、服装、道具,协调排练时间……事情虽小,却要从零开始。没有经验的他们摸索着前进,一点点完善、一点点磨合、一点点改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决赛时,这个小小的改变,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为整体展示增添了浓浓的重彩。

  一起参加调查项目、相互合作、相互磨合造就了整个团队的队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很多时候大家也会存在意见的分歧,但整个团队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出现问题大家就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彼此的宽容和鼓励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在比赛过程中,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抱着昂扬的姿态去努力。大家说,一次比赛不仅丰富了团队队员的经历,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团结一致、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这是受益一生的财富。

 

图片2

 

紧张到从容

  初次参加比赛,带着不安与紧张,他们小心翼翼,仔细认真地完成大赛比赛的每一个环节。成员们沉着冷静地应答评委们的提问,思考土壤的质地和天气状况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合我省区域特点及当今社会问题,在专业教师的辅导下紧扣大赛主题,密切联系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经过一番调整后加入到自己的参赛作品里。在北方区域赛后,大家再一次对项目进行了深一步的补充完善。11月16日至11月18日,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抱着必胜的心态参加了总决赛。“有些问题我们考虑的并不周到。决赛的时候,在人生地不熟的天津,借表演所需锄头是个难事,紧急关头,还是指导老师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才解决了这个难题。以后考虑问题会更加仔细、认真,相信再有这样的比赛我们会更加从容。”成员成员曹梦圆同学回忆起这件事,还是一副懊悔的样子。

 

图片3

 

磨砺与成长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大概就是对学习最高的要求吧!在接到学院老师发出的参加第四届高校地理科学大赛的邀请后。一群年轻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大赛,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着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没想到还能获奖,大家最初只是想了解这个比赛,锻炼自己。”说起参赛的初衷,冀正欣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初出茅庐的她们,对比赛一无所知。为了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他们决定一起去咨询老师热,热情的老师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们最终确定了她们的比赛项目“典型小麦―玉米轮做高产区节肥潜力分析”。一轮比赛下来,收集资料、调查实践、建模分析、攻坚克难,尽管身心力疲,但痛并快乐着!当被提到他们对比赛的第一印象时,他们这样回答:“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比赛,规模和声势都十分壮观,能代表咱们学校参加这次比赛,我们团队成员深感到肩上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是大学最美好的记忆,是他们努力的样子,也是他们成长的印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赛已经落幕,但是求知、探索的路途没有停止。放下奖杯和荣誉,他们开始了新的征程。也许这样的比赛不再有,但比赛的精彩过程将激励他们一生的成长。 

 

图片4

 

   

文字:朱雯雯 张 帆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