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我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二)

时间:2019-03-18 23:05:24 来源: 宣传部 阅读:

 

  编者按: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师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渠道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和感悟。今天刊出专题报道第二期。


  农学院教师刘天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广泛应用于粮食、饲料、工业、能源等领域。2018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2129千公顷和25733万吨,分别占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42.26%和42.17%,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稳定玉米生产。河南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10%,稳定河南玉米生产对于促进河南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河南玉米产业发展一是要适度压缩普通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实现种养结合,推动农牧一体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要积极引导优质专用玉米种植,发展糯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开发功能食品、饮料及复合面粉(如小麦、玉米复合面粉),延长产业链,创建乡土品牌,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三是要加大玉米产业科技投入,加快绿色品种选育和绿色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实现化肥和农药零增长并逐年减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学院教师王志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农业高校教师,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干劲也更足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听了总书记关于“藏粮于技、绿色发展”的要求,自己的目标更清晰了。下一步,我们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粮食增产、品质改善、减肥减药等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努力实现产量品质环境的协调统一。同时,要不断走进生产一线,了解行业前沿,踏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把最先进的技术和基础理论讲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林学院教师李烜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不仅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倍受鼓舞,同时也给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鼓励源头创新和基础创新,多产出有价值的成果,而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做重复性劳动。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从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才是应该重视的科学问题。目前农民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很多,而科技工作者并未能很好的与其对接,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职能部门也要制定科学的科技管理制度,打破科技服务农业过程中的障碍,想方设法提高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使科技工作者愿意创新和乐于创新。另一方面,要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基本实现高产,部分农产品产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这种现状是以农业资料的高投入为代价的,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例如,化肥的高量投入已经引发了面源污染、土壤酸化、土壤板结等一系列土壤质量问题。这种情况如不遏制,必将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当前,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在维持农产品高产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生产模式,改善产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品质,是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牧医工程学院教师魏战勇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这个来自于农村、现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者来说是“指挥棒”和“定心丸”,深感振奋,心潮澎湃。“指挥棒”就是要发展好河南农业这张名牌,这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在今后数十年的努力方向。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定心丸”就是坚定信念、牢记使命,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的“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讲话精神,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服务能力,为畜禽产业、畜禽产品安全保驾护航,为农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李赫
  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使我精神振奋,备受鼓舞。让我感受到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感受到了河南在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作用、感受到了河南在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中国大豆的需求量每年大概在1.1亿吨左右,而我国大豆产量在1600万吨左右,90%的大豆需要进口。我将积极树立大局观念、扛起科技担当、创新科研目标,围绕黄淮海区域麦茬夏大豆绿色增产增效、进行配套农机具的研发和优化改进、解决大豆生产田间管理机械化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开展联合攻关,提高大豆品种的适应性、高产性和优质性。创新性的将基于北斗定位的自动导航驾驶系统、自主研制的植保无人机及变量喷雾系统应用到大豆生产植保作业中,解决了大豆生产中后期植保机械作业难点问题。积极推广大豆的种植和补贴,有力地促进了大豆产业的发展,弥补国家需求,提高农民收入。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师黄现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这为河南“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谋划了思路、提出了要求,明确了责任。作为河南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既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更要牢记总书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嘱托,充分发挥农业大省农业大学的独特优势,适应新时期新要求,强化新担当新作为,当好粮食生产的守护者和服务兵。作为从事食品科学技术教育者和科研人员,要在河南省实现食品大省向食品强省的跨越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潜心教育,为食品企业输送更多的具备扎实学科基础、极强创新意识、高强工作本领的专业人才;醉心科研,筑牢食品加工理论、创新食品加工技术、开拓食品产品形式。要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做精大厨房,培养人才创新产品丰富大餐桌,当好产业升级的智力源和动力源,更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忘初心,不断提升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与社会。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刘红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要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的科研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即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保证和提高耕地土壤质量,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一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理应在提高耕地土壤质量、保障粮食生产方面有所作为。众所周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土地,出路在科技。我们既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保证耕地的面积与数量,也要保证和提高耕地质量,才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目前,由于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土壤污染等因素,对耕地土壤质量造成一定威胁。我们要加强耕地土壤环境保护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低产田改良与肥力提升、养殖废弃物土壤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形成一批关键技术和实用产品,并加快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着力解决粮食生产、土壤质量提升和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力争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粮食生产高产高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编辑:孙淑娥 郭治鹏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